地球上大量的巨石建築群證明古人類科技的發達。這些巨石建築特點是高大宏偉,用非常龐大的石塊砌築而成,而且拚接得非常完美。而這些巨石要用現代化的機器才能搬運,有的甚至連現代化的工具都無能為力。
這些建築中往往都運用了十分精確的天文知識。建築物的三維尺度、角度和某些天體精密對應,蘊涵著很深的內涵。
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平均每塊重達2.5噸,最重的達250噸。其幾何尺寸十分精確,4個麵正對著東南西北,其高度乘以109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乘以43200恰好等於北極極點到赤道平麵的距離,其周長乘以43200恰好等於地球赤道的周長。其選址恰好在地球子午線上,金字塔內的小孔正對著天狼星。
穿過金字塔的經線,剛好把地球上海洋和陸地分為對等的兩半。這座金字塔的底麵積除以兩倍的塔高,剛好是著名的圓周率π=3.14159。整座金字塔坐落在各大陸重力的中心。你能說所有這些都出於巧合嗎?“巧合”的數字還可以列舉很多,然而難道僅僅都是巧合嗎?
這種懷疑也許會動搖埃及人的民族自豪感,但對於堆積230萬塊巨石的驚人工程,學者們指出,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埃及必須有5000萬人口才能勉強承擔,而那時全世界才不過2000萬人。
另外,法國化學家約瑟夫·大衛·杜維斯從化學和顯微角度研究,認為金字塔的石頭很可能是人工澆築出來的。他根據化驗結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字塔上的石頭是用石灰和貝殼經人工澆築混凝而成的,其方法類似今天澆灌混凝土。由於這種混合物凝固硬結得很好,人們難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頭的差別。
此外,大衛·杜維斯還提出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佐證:在石頭中他發現了一縷約0.025米長的人發,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工人在操作時不慎將這縷頭發掉進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一定有些什麼人,在古埃及人之前運用高度發達的建築技術建造了金字塔。他們試圖通過金字塔向後世傳達某種信息,還有他們的驕傲。那麼,他們是誰?科學家最新的發現表明,金字塔曾有浸在水下的證據。
科學家還發現,基沙高原的獅身人麵像,正對著東方,經最新天文分析和地質分析,其建築年代可能要比考古學家早先的估計要久遠得多。美國地質學會修齊教授說,獅身人麵像的身體受到的侵蝕似乎不是風沙造成的,風沙造成的侵蝕應該為水平、銳利的,而獅身人麵像的侵蝕邊緣比較圓鈍,呈蜿蜒彎曲向下的波浪狀,有的侵蝕痕跡很深,最深達兩米。
另外上部侵蝕得比較厲害,下部侵蝕程度沒這麼高。這是典型的雨水侵蝕痕跡。而獅身人麵像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多年,其餘時間被掩埋在沙石之中。
如果真是建於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風沙侵蝕的話,那麼同時代的其他石灰岩建築,也應受到同樣程度的侵蝕,然而古王朝時代的建築中沒有一個有獅身人麵像受侵蝕的程度嚴重。
從公元前3000年以來,基沙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造成獅身人麵像侵蝕的雨水,所以隻能解釋為這些痕跡是很久遠以前、基沙高原上雨水多、溫度高時殘留下來的。
根據天文學計算,公元前11000至公元前8810年左右,地球上每年春分時太陽正好以獅子座為背景升上東方的天空,此時獅身人麵像正好對著獅子座。根據以上分析,考古學家推測獅身人麵像很可能建於10000多年前。
科學家最新發現表明,獅身人麵像曾有浸在水下的證據。考古學家的最新據最終證實羅馬帝國於公元前625年8月13日的日落之前開建並完工。考古學家們出示了一個卷軸,也就是一份由朱利葉斯·撒本人親自簽署的文件、合同。
這份拉丁文的合同的其中一部分翻譯過來是說:我們巴比倫建築公司同意在公元前625年8月13號這一天開始動工並完成羅馬帝國建築的修建,如果我們不能在帝國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凱撒大帝可以砍下我們的腦袋去喂獅子。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一證據絕對有效,工匠們一定是在一天之內完成了羅馬城的修建,因為他們沒有發現任何被吃掉的腦袋的殘渣的化石。
羅馬帝國覆蓋了28萬平方米的土地,其中包括數個城市、小鎮,數條河流,多座山,多個大劇場,許多導水管、排水溝、拱門、博物館、鍍金大教堂以及比薩小屋等。這一切要在一天,也就是12個小時之內完成,絕對超乎想象。
建築師弗雷德說:“在一天內,我的工程隊連一垛清水牆都完不成。根據這張羅馬城的模型圖來看,我的公司要花上數百年才能完成整個羅馬帝國修建工作。”
如果文件上所述的情況屬實,今天的科學家、建築家又將陷入新的迷宮,他們無法解釋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在12個小時裏完成了28萬平方米的羅馬帝國的建造的。
曆史學家羅傑斯認為這些就和金字塔一樣,是千古之謎,隻能想象是那個時代的人所掌握的一些東西失傳了,我們現代人的技術無法跟進。
首先他們修建了金字塔,接著他們又修建了獅身人麵像,而後他們又建造了西爾斯塔等,不勝枚舉的奇特而神秘的建築。就算假設那時他們使用了800萬之眾的埃及奴隸,但我們現在也有這些不再被稱做奴隸的雇工,可我們現代的科技很難而且幾乎不能做到。
古人類的空中活動
300多年前的意大利人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開啟了人類對於天體觀測最基礎的一步。然而,這顆收藏於博物館的石頭上麵刻畫的人像,據估計起碼生活在距今500年以前,他的手卻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天空,同時有顆帶尾巴的流星圖案正要越過他的頭頂。是什麼年代、什麼樣的人也同樣發明了望遠鏡呢?
秘魯私人博物館裏收藏了一塊在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之前,人已經拿著望遠鏡觀察天空的石頭,有關這顆石頭的創作年代說法不一。秘魯收藏了許多這類的石頭,上麵所描繪的主題除了天文觀測外,還包括器官移植、輸血,與追逐恐龍的人等。
西班牙的編年史中曾記載在印加古墓中發現了這類石頭,因此科學家推算它們起碼有500年以上的曆史。然而從石頭中描述了人與恐龍一同生活的情景來看,也許它們來自於更久遠的時期。看了博物館收藏的這塊石頭,我們或許就不難理解非洲的多岡部落怎麼能擁有如此發達的天文知識了。
多岡人生活在西非馬裏南部的尼格爾河大拐彎處,以耕種和遊牧為生,他們沒有文字,隻憑口授來傳遞知識。在這個部落口傳400多年的宗教教義裏,對天文學家稱作天狼星的伴星的星體有十分正確的描述,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吃驚不已。
因為這顆星體非常暗淡,是無法以肉眼觀察到的。天文學家利用高科技的天文觀測儀器作大量觀察後,一直至19世紀才首次看到它。
沒有天文儀器,但曆代的傳說告訴了多岡人,天狼星由一顆大星和小星組成,小星的體積小而重量很重,在橢圓軌道上繞著大星運動。而且多岡的老人用手杖在地麵上畫出兩顆星的運行路線,與現代天文學家所繪的運行路線圖非常地相似。
多岡人的例子說明了他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相當程度的天文知識。秘魯的人像與多岡人的天文知識透露了古人關於探索天空的知識與技術,比起我們來很可能是毫不遜色的。
我國古書上曾記載古人造出飛行工具,這個人就是被後人尊為工匠始祖、春秋戰國時代的魯班。《墨子·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三日不下。”意即這隻像鵲的飛機能使他在空中持續地飛行3天。
而為了在戰爭中擔任偵查的任務,魯班也曾造了個大木鳶,如《鴻書》中記載:“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
除了偵察機,魯班還造了個客機。唐朝《酉陽雜俎》記載魯班遠離家鄉做活,因為念妻心切,於是做了一隻木鳶,隻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他就搭乘著木鳶飛回家會妻子,隔日再回去工作。
關於木鳥的記載,在西方也有一個有趣的例子。1898年,在薩卡拉的古埃及陵墓內,法國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木鳥工藝品,測定製造的時間約公元前200年。由於人類在1898年還不知道搭乘飛機在天上飛的滋味是什麼,於是它被標上木鳥一詞後,靜靜地躺在開羅的博物館裏長達70餘年,無人問津。
直至1969年,沉迷於製造模型的一位埃及醫生發現了它,這隻木鳥讓他想起製造模型飛機的經驗。他想:這不單純是一隻鳥。它和一般鳥不同,沒有腳、也沒有羽毛,而且沒有水平的尾羽。反而它的尾端卻是直立的,並且有翼麵的橫切麵,均符合了飛機的製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