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者,短兵之祖。相傳創自軒轅之時,有書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仙亂紀時,仙妖皆以其為利器,各以神通禦劍淩空,往來刺擊,傷於其下者甚重,因此又名凶兵之首。仙亂紀後,無主之劍散落世間,而世人已不得其淩空刺擊之法,遂手持技擊,其利亦不可擋。人皆仿其形,隨身佩戴,以為兵器,而上古仙劍則逐漸失傳,終不可得見。數千載後,尋仙眾門興起,其中有遊俠之一支,精通劍擊之術,心劍相通,終以劍入道,獲禦劍之法。該門弟子行走天下,皆身負數劍,倚為法寶,遇有妖者,即飛劍除之。而上古靈劍亦漸為人所知,該門弟子如獲靈劍,則禦劍威力更增,所向披靡。
產生在商代,較短,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製。
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55.7厘米。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誌》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隻佩。綬亦如之。”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淩雲壯誌或表現尚武英姿。後劍與道教接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然而戰場上劍卻也是從唐開始沒落的,皆因為劍刺不穿鐵甲...而唐朝卻是盔甲大發展的時代,比如明光凱,魚鱗甲等。所以我國曆史上劍從唐時就逐步退出了戰場,而剩下的更多的確是裝飾功能。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曆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曆史,深植人心,斯可曆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製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係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曆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製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製,詳言製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製,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製,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劍的形製大略有:
早期短劍流行於西周早期,典型式樣有:柳葉形扁莖式,其整體呈柳葉形,沿鍔磨成圓鋒銳角,臘中央略微隆起,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
薄臘無格圓莖劍流行於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樣有:薄臘圓莖短體式,其臘如葉狀,中脊起棱,至從末端延長成為圓莖,雖莖較為細長,然而整體仍為短劍式;薄臘銳下圓莖式,其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收呈尖銳狀,脊凸起延長成圓莖,但無首亦無格。
無格斜從扁莖劍流行於春秋晚期,其基本式樣為:兩從較寬而臘短,中脊呈直線狀隆起,兩從微斜而凹,下端平,無格,或格不連鑄,扁莖有穿。
厚格劍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典型式樣有:斜寬從狹前鍔厚格圓莖有箍式,其背呈直線,斜從而寬,前鍔所收略同,格為倒凹字形,但圓莖上有兩道箍,便於纏緱。
薄格劍盛行於戰國時期,兩從均勻,臘有長有短,劍格薄,圓莖無箍。
由上文可知,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謂「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也,製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為三等之製,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劍身若五倍長其莖,則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上製。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製。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製。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劍製,大抵沿用於遠古,曆代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言雖如此,當有所據,然亦未便苟同。蓋以劍之用途,雖非專供殺戮,亦為文士之飾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製所宜。證以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則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諒有所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製,應屬可信。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曆史。
軒轅劍: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麵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劍: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夾劍: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
定光: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
照膽:殷武丁鑄,銘曰“照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
含光: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鎮嶽尚方:周昭王鑄,銘曰“鎮嶽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
昆吾劍: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駿:周簡王鑄:銘曰“駿”,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幹將,莫邪:吳人幹將,莫邪所造。《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幹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幹將”,雌號“莫邪”
越五劍: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采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龍淵:楚命歐冶幹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命風胡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太阿工布:鐵劍,秦昭王鑄。銘曰“太阿”,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定秦: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神劍: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毛貴:漢宣帝鑄,“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勝萬裏伏:王莽鑄,銘曰“乘勝萬裏伏”,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更國: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
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
劍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永建元年鑄
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穀得之
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
蜀八劍:蜀昭烈帝鑄,采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餘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鎮山劍: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倚天:其利斷鐵如泥,操自佩
青虹:操賜夏侯恩持之
流光: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建興二年鑄
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酉蕃寶劍: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禦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安定劍:明初安定王所貢,鹹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幹將:古代名劍名。幹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幹將作名劍二枝。幹將者,吳人也;莫邪,幹將之妻也。幹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幹將夫妻,乃斷發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一說幹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①古代劍名。與“莫邪”劍齊名。②人名。是戰國越人歐治子之徒。《吳越春秋》:“吳王闔閭,使幹將鑄劍,鐵計不下,莫邪(幹將之妻)斷發剪爪投入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命其名以記之。”
莫邪: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幹將鑄劍,鐵汁不流。幹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幹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幹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而後劍成。參見“幹將”。
①古代名劍。②春秋時期吳國鑄師幹將之妻。《吳地記》:“匠門之名幹將門。吳王使幹將於此鑄劍,……其妻莫邪……躍入爐中,鐵汁遂出。成二劍,雄號幹將,作龜紋;雌號莫邪,鰻文。”參見“幹將”條。
吳幹: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幹將”。《戰國策·趙策》:“夫吳幹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注:“吳幹,吳之幹將者也。”參見“幹將”條
幹勝: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幹勝、墨陽,並稱名劍。”
雌雄劍:①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幹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②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龍淵: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幹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幹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後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也泛指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