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十二載之中,小伏羲每到入夜之時,都會來到這玉皇河畔,聆聽青石道人講解三千答道。小伏羲生前不愧是先天陰陽二氣交彙後天陰陽二氣而生,雖然沒有了前世的記憶,但是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卻還是緊隨在小伏羲的靈魂深處。如此,春去冬來,花開花落,當年的那個剛剛出生便已經是六七歲孩童模樣的伏羲如今依然長得和青石道人一般高大。清俊無比的麵孔,給人一種十分儒雅的感覺,一雙慧眼之中,似乎凝固著三千大道的諸多道韻,萬物的生生滅滅,均在這一眼道韻之中!
一十二載後,青石道人悠然而去,而伏羲卻也是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族的許多習俗,使得人族想著更興盛的道路走去。但是,太多的生生死死卻還是讓本就是心若止水的伏羲感到了無奈。那是一條條活脫脫的生命,就在自己的麵前這樣的消失,一時之間,伏羲的心中多了一絲的無奈,但卻也多了一絲的了悟。天道不仁,以聖人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明明滅滅,誰又能逃脫的掉那命運無休止的糾纏?
從此,伏羲開始演習趨利避害、趨吉避凶之道,以使得人族能在利害、吉凶來臨之前就意識到,從而消卻利害,逢凶化吉!但是,伏羲卻不知道,就算是走遍整個地仙界的人族之地,也未嚐能夠找得到可以承受的住天威的器具!趨利避害、趨吉避凶這是在鑽天道的空子,雖然萬物均有一絲的生機,但是天道又怎會讓如此不受自己掌控的存在出現在世間?是以,即便是伏羲踏遍了山南海北,卻又是於事無補!
雖然伏羲並未找到那足以承受天懲的器具,來使得自己的趨利避害、趨吉避凶之道更為圓滿,但是卻也在這許多年裏逐漸的明白了許多知道自己現在的主要任務乃是教導人族。是以,也暫時的息了此番心思,全心全意的教導起人族來了。
卻是在伏羲降臨之後,萬千祥瑞聖獸盡皆雲集於玉皇河畔,華胥門前。伏羲卻是知道,這些祥瑞聖獸與其說是來拜謁自己,不如說是來拜謁青石道人,以求逍遙。玉皇河畔,華胥門前出的萬千祥瑞聖獸之勢,一時之間,傳遍了玉皇河畔三萬裏方圓。玉皇河乃是人族第一位皇者拜祭諸天之所,更是使得玉皇河畔諸多部落的人族們感到了心神驚駭,以為這玉皇河畔出現了自己所不知的大智者。是以,諸多部落的首領均是派族人前來此地,以求真知。唯有風袞部落的一些人猜測到,這異象怕是與當初那華胥有關。
風袞部落的首領卻也是個知錯就改的主,當初之所也使得華胥流落於玉皇河畔,卻也是不得已之事。如今這華胥腹中所孕既然是大智者,那麼族人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是以,風袞首領派遣當初照顧華胥的長老,前來請接華胥。那長老來到華胥門前,見得伏羲,心中更是認定了這定然是大智者,連忙拜過。伏羲見狀,卻是明白自己若是回到人族,卻是要教會人族如何堅守本心,不為外界萬物所惑。
如此,華胥攜著伏羲回到了風袞部落。伏羲的一言一行更是讓風袞首領感到了驚喜,最後一番辯談之下,風袞首領大呼三聲好,竟是直接把首領之位傳於了伏羲。伏羲也不推辭,接過這首領之位,就開始慢慢的在人族之中推行自己的理念。人族雖然經過了這諸多年的發展,更是有著人族皇者與人族聖師之佑,但卻在那一場劫難之中化為了烏有。是以,如今人族卻也正是在一個需要轉換關口之中,使得人族邁入正確的軌道。
歲月流逝,日月不拘。玉皇河畔三萬裏方園的部落如今盡都是以伏羲為尊,卻是原來,那玉皇河畔知道那異象之事,再一看到風袞部落發展的如此迅速,那還猜不到風袞部落已然有了大智者的存在。是以,在這幾年之中,諸多部落盡歸於風袞部落。而由三百餘部落集結而成的新風袞部落,也開始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不停的向外擴張著!
玉皇張百忍雖然是人族的一位皇,但卻還是沒有禁止人族部落的存在,天地玄黃四部便是當初張百忍甫入人族之後立下的。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天地玄黃四部卻也開始在人族變得口口相傳,近似傳說。而後,玉皇張百忍幹脆把天地玄黃四部與燧人部全部的納入了人族聖地。從此以後,除卻人族聖地,當初人族的諸多分卻再也不存。也正是因為如此,人族之中每時每刻都有這新的部落在產生,也有著老的部落在湮滅。但是,不管怎樣,人族第一位皇者的威名,始終存在與億萬人族子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