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佩服(1 / 3)

楊景行忙著呢,宏星主要是戴清這一堆事。用譚幕聞的話,以前朝思暮想盼紅,真的開始紅了,人又累得像條狗。

譚幕聞也不全是抱怨,她在宏星也是標準的老人了,雖然大家都給點麵子,但是她有自知之明,其實自己跟不上時代了,比如互聯網這個東西,她以前並不當回事的。

如今,當譚幕聞試探性地跟演出商幫戴清開出二十萬的商演價格卻得到對方驚喜的回應、當各種節目組的邀約紛至遝來、當有好幾個代言或者形象大使可以選著上……譚幕聞算是感受到互聯網的威力了,知道什麼是信息時代了。

最讓譚幕聞高興的是,戴清成了一個服裝品牌的形象大使,雖然並不是什麼國際尖端奢侈品,但是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還算是比較高級的消費,總算有了點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戴清三年為了區區幾十萬就接下的那個狗屁零食代言也到期了,以後不用尷尬地在餅幹包裝上看見戴清那印刷粗糙的糟糕造型了。

幾千塊錢請的網絡紅人真是太值當了,的對口型惡搞視頻一出,還帶動了一波風潮,惡搞視頻出了好些個,各種各樣的,連也遭了秧。譚幕聞長了見識,歡喜但是並不理解,怎麼網民會喜歡這種東西呢?

不過楊景行提醒譚幕聞,互聯網還有一個特點,來得快去得更快,而且這種操作基本上隻能一次,第二次就不太會有人買賬了,所以目前最要緊的是抓住這波機會,把網絡熱潮擴散引導到其他渠道,盡可能地轉變成藝人的影響力,尤其要提防歌紅人不紅的尷尬局麵出現。

譚幕聞當然是心謹慎的,一個脫口秀節目是斟酌又斟酌研究再研究,為了戴清表現得好看一點,譚幕聞把這個節目前兩年的往期內容都仔細看了一遍,還做了詳細的筆記,各種好的話題點,藝人的得體表現,精彩的互動,能引起關注的娛樂形式……希望能給戴清一個充分的參考借鑒。

戴清的出道定位是清純甜美外加一點實力派,不過譚幕聞也感覺到了,現在的歌迷似乎不吃清純甜美那一套了,畢竟這個類型的太多了,最關鍵的是戴清自己還沒漂亮甜美到一枝獨秀的境界,唱歌也很一般。

楊景行認為以前的定位問題還有一個太簡單太單薄,而且虛假,資不足而強行做出甜美可人的樣子,觀者要麼無動於衷,甚至還會反感。

楊景行給的建議是幹脆大方一點真實一點,結合之前的宣傳,讓戴清表現得更成熟一些,但是又要更娛樂化一些,這樣對戴清自己也是一個提醒,幫助她保持一個好心態,正視自己的職業。

比如節目主持人如果問“這麼多年,從選秀節目上的驚豔到後來長時間的沉寂,到現在被大家重新認識,是什麼支撐著你一路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

按照以前的定位,戴清肯定得楚楚動人感謝很多人,一下自己的艱辛不易和堅強不屈,不定還應該掉兩滴眼淚……

楊景行覺得這對戴清而言有難度也不適合,她其實不是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夢想也很簡單,就是想當明星想紅,至於什麼音樂理想和理念,基本上為零。

楊景行認為應該讓戴清自己先嚐試著回答,然後大家來找茬,一起修改糾正……態度是關鍵,不能對過去苦大仇恨怨尤人,也不能對現在的一點起色喜出望外得意忘形。

譚幕聞基本同意楊景行的計劃,雖然這樣差不多重新開始暫時會難一點,但是長遠來看對大家都比較好,然後也不太艱難地做通了戴清的工作。

譚幕聞和楊景行的分歧在於專輯,做策宣的當然堅信打鐵趁熱的道理,想盡快籌備錄製,楊景行卻不急,在這方麵他還是保守觀念,專輯應該是一個歌手最重視最嚴謹的工作,應該是所有工作為專輯服務,而不是專輯成為手段。

除了戴清,楊景行在宏星還要關心的就是童伊純,不過很省心,童伊純和戴清完全相反,什麼事都是自己拿主意,雖然會尊重別人的意見。

專輯發行半年時間了,十幾萬的銷量還是挺喜人的,而且業內外口碑不錯,楊景行感觸深刻,因為邀歌的人越來越多了。

童伊純目前還在宣傳的試探階段,就是嚐試上上電視節目,客串一下演唱會,也願意選擇性地參加一些頒獎典禮了。

雖然目前華語流行音樂的各種獎很多,聲勢也都算浩大,但是就業內而言值得重視的幾乎沒有,因為就算拿了最佳專輯或者最佳歌手獎,對各種數據也並不會產生明顯利好,專輯銷量不會有明顯提升,商演價格不會水漲船高,甚至網絡試聽下載也不會有啥起色。

童伊純前不久就在一個諸多一線歌手都出席的榜上拿了最佳女歌手,還幫楊景行從後台帶回來了最佳編曲獎,可是童伊純低調得都沒請客吃飯,楊景行就更沒啥值得驕傲的了。

偶爾和楊景行電話聯係的時候,童伊純多半是對音樂會有什麼想法了,她目前最期待最上心的還是音樂會,但是似乎又有點心虛害怕,怕難以達到自己的要求,或者是沒有足夠好的反響。

相比童伊純,佟蕾就自信得多,當初把楊景行給春晚作品的編曲誇到上,沒幾各種建議想法又來了,要改要修,這個鼓是不是敲得不合時宜啊,那裏銅管好像又喧賓奪主了,歌詞還是要修改幾個字,以她的春晚經驗……

比起稍微改一下編曲,慎重複雜無數倍的則是的最後編纂,因為涉及到各位編委各部分之間的聯係、統一和貫通,有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感覺,所以校長和作曲係都是沒暑假的,全在幹這事,楊景行也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不過楊景行目前花最多心思和時間的還是交響曲的創作,老師們最關心甚至擔心的也是這個。

就如龔曉玲所,倒不是懷疑楊景行的能力,反而是因為充滿希望相信他才難免擔憂,比如楊景行還太年輕了、時間太短了、都知道越是複雜龐大的形式越難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