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堤夾在靈渠和湘江故道之間,堤上種有許多桃樹、柳樹,桃花鮮豔,柳枝纏綿,在秦堤上順渠水流向行走,堤的左邊是靈渠,堤的右邊是湘江故道,靈渠是一渠清流,湘江故道則浪花騰躍。沿途還有飛來石、泄水天平、秦堤碑刻等自然與人文景觀,足以令遊人觸景生景,思接千古,曆來被辟為“秦堤風景區”。
3.防洪工程--泄水天平和水函
泄水天平指的是從南陡口順流而下0.9公裏處南渠東岸修建的宣泄洪水的溢流壩。泄水天平總長42米,寬17.6米,全部用大塊石灰岩石砌成,其結構與大小天平完全相同。堤頂寬約6米,堤外傾斜部分的魚鱗石寬約10米。堤頂較渠岸略低,當靈渠水位超過泄水天平堤頂高程,水越過溢流壩泄入湘江故道。據鄭連第《靈渠工程史述略》,泄水天平的泄水量可以高於靈渠本身的流量,用來宣泄洪水季節大小天平來不及宣泄的餘水和南陡到此區間左岸山坡的集水,從而保證渠水不至於溢出靈渠毀壞秦堤。泄水天平壩頂有石礅,石礅上架有石板,形成了一座簡易的石板橋,洪水季節,行人仍可沿石礅上的石板走過泄水天平往來於大小天平與興安之間。
泄水天平可以說是大小天平之後保護靈渠安全的第二道防護工程,它避免了靈渠在洪水季節洪水泛濫的可能。
與泄水天平相呼應的配套工程還有四處:
第一個泄水是建在南渠六口岩村附近的黃龍堤,第二個是建在北渠水泊村旁的回龍堤,第三個是建在南渠東岸興安城區漓濱街的馬石橋陡,第四個建在北渠觀音閣旁。後麵這四個雖然沒有命名為泄水天平,但它們確實起的是泄水排洪的作用,其中,後麵兩個還兼有橋梁與蓄水行船的作用。
水函,又叫田函,或稱渠眼,也就是在渠堤上用石料砌成的分水兼排水涵洞,一種具有消納洪流和分水灌溉作用的設施。豐水季節,它的功能是分泄洪流,確保堤壩安全;枯水季節,它可以放水灌溉沿岸農田。
4.渠道通航工程--陡門
陡門,亦稱鬥門,是在渠道上用於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築物。之所以要建陡門,是為了解決渠道水淺、水急的問題。由於有了陡門,靈渠才能浮舟過嶺,如上文周去非所說“俟水積而舟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據《興安縣誌》,宋代時靈渠上的陡門達36座,南渠32座,北渠4座。陡門的結構為:兩岸導牆采用漿砌條石,兩邊墩台高1.5—2米,形態有半圓、半橢圓、圓角方形、梯形、蚌殼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圓形居多。陡門的過水寬度5.5—5.9米,以便通航。陡門建築的地點都選擇渠道淺狹、水流湍急的地方。設陡距離近的約60米,遠的2公裏。
據靈渠研究專家唐兆民的《靈渠述略》:船過陡門時,除春漲期間外,一般都要塞陡、開陡。這種任務,至清雍正以後,每座陡門都設置陡夫或陡軍一至兩人,由陡目督同執行。塞陡,每年由官府撥款購買,主要的有陡杠【包括麵杠、底杠和小陡杠】、挽鉤各一條,馬腳、水拚、陡簟各一二十件。關陡時,先把小陡杠的下端穿入陡門右堤下麵的石孔內,上端傾斜地嵌入陡門右堤上麵的凹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擱在左堤下的魚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的下端;接著再以麵杠的一端架在左堤的凹口中,另一端交叉地架在小陡杠的上端,並擱在右堤上。再次把由三條木棒連成的馬腳的下端張開,並列地搭架在陡杠上,並把寬約0.5米、長約1.7米、用竹片編成狹長形的水拚橫架在馬腳上麵,最後把寬約1米、長約2米的陡簟鋪貼在水拚上麵,塞陡的手續就算完成,而且還要把距離相近的上下兩陡都同樣塞好。這樣,河水已不能大量下泄,漸漸地蓄積起來,使上下兩陡間的水位增高,等到蓄水可供船行時,船即移近陡門,陡夫便把小陡杠露出陡堤凹口外的上截,用力向外一敲,杠子立即脫出凹口,麵杠和底杠因而也失去固著力,加上陡簟受水力衝壓,便連同陡簟、馬腳、水拚等一齊往下崩潰,陡門開了,船便趁著積水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不致擱淺而過了一座陡門。這種方法一直運用到靈渠不再通船時為止。由於渠道中設置了這種陡門蓄水,故靈渠又稱為陡河。
5.湘漓通航工程--北渠
有了大小天平,湘江與漓江得以溝通;有了南渠,漓江的航船可以直抵海陽河。但是,如果沒有北渠,漓江與湘江還不能通航,因為,大小天平作為堤壩阻斷了海洋河的流水。這時候的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可以說是水通而船未通。因此,如果要保證漓江與湘江通航,就必須開鑿北渠。
海洋河的水一部分由南陡門進入南渠最後彙入漓江,另一部分越過大小天平直接進入湘江故道。北渠的開鑿則使進入湘江故道的水進入了北渠。從北陡起到重新回到湘江故道止,整個北渠全長3.35公裏。這個3.35公裏的北渠,包括了兩個大S形和幾處曲折彎道,使本來隻需要不到2公裏的渠道延長至3.35公裏。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大小天平堤壩抬高了湘江的水位,如果北渠沿直線開鑿,渠道雖短,但渠床比降大,水流湍急,航船逆水而行困難,順水而行危險;同時,河床比降大,日久天長,河流的下切作用導致河床不斷加深,造成河床比降不斷加大,惡性循環,最終會使海洋河的河水按水往低處流的原則,全部湧向北渠,導致鏵嘴的分水功能減弱,最終甚至消失。因此,北渠的開鑿者延長北渠長度,通過增加長度降低河床比降,從而避免了出現上述情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