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5章 征服歐洲(終章)(2 / 3)

老家夥看起來就快要死了,他所有的生命力都已經退縮進了那對混濁的眸子裏。

隻有王樸身邊最親近的人才知道,王樸還有心願未了,在這個心願沒有了結之前,他是絕不會咽氣閉眼的,這個心願就是——征服歐洲!

七個月前,二十萬中央軍在帝國元帥李定西、唐浩的率領下兵分兩路遠征歐洲,北路由帝國左元帥李定西率領,由鐵路線進至瞿城,然後經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普魯士往南進攻,南路由帝國右元帥唐浩率領,在海軍的配合下經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在意大利半島南部登陸,然後穿越亞平寧,翻過阿爾卑斯山,往北進攻。

根據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南北兩路大軍最終將在法國會師,一旦兩路大軍實現會師,那也就意味著整個歐洲已經屈辱於大明帝國的鐵蹄之下了。

當時整個歐洲的軍事力量以英、法兩國最強,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法國則擁有強大的陸軍,如果不是王樸,如果沒有隆武中興,如果這個世界仍舊按照原有的曆史軌跡往前發展,英國將肯定成為海上霸主,而法國則將成為歐洲大陸首屈一次的陸軍強國,尤其是當拿波侖那個戰爭狂人出現之後。

可惜的是,隨著王樸的穿越,英國和法國已經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世界霸主了。

王樸抬起頭,定定地望著頭頂一顆老梧桐樹,樹上還掛著一片未落的枯葉,在風中不斷地搖擺,不知怎麼的,王樸心中忽然間湧起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悲傷,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這片枯葉,隨時都可能隨風而逝。

算算時間,遠征歐洲的兩路大軍也該有消息傳回了吧……

■■■

歐洲,法國。

李定西的北路大軍正沿著大路往巴黎浩浩蕩蕩地開進。

這次遠征非常順利,七個月前,十五萬大軍從大本營瞿城(葉卡婕林娜堡)出發,僅僅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莫斯科,俄羅斯宣布投降,滅亡俄羅斯之後,李定西迅即組織俄羅斯勞工搶修瞿城至莫斯科之間的鐵路。

早在十幾年前,大明帝國就打著友好的名頭協助歐洲各國修築了幾萬裏程的鐵路,從北歐的莫斯科一直修到了西歐瀕海的裏斯本,當時大明帝國並沒有修築從北京通往瞿城的鐵路,因此歐洲人並不知道大明帝國的狼子野心。

一年前,帝國修通了北京前往瞿城的鐵路,這就好比一條大動脈,短時間內就把大量兵員和物資從南北兩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瞿城,僅僅隻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大明帝國就在瞿城集結了十五萬大軍以及足夠十五萬大軍三年消耗的糧食和武器彈藥!

待一切準備就緒,十五萬大明中央軍就在李定西的率領下悍然翻越了烏拉爾山脈動,向歐洲發動了閃電般的進攻,而當時的歐洲仍舊是一盆散沙,各國之間混戰不斷,不得不說大明帝國禮部的外交工作做得極其出色,成功地挑起了歐洲各國之間的混戰。

因此,當十五萬大明中央軍向俄羅斯發起摧枯拉朽般的猛攻時,其周圍的瑞典、丹麥、挪威、波蘭等國不是在混戰,就是抱著幸災樂禍的心理根本不願出兵相救,等到地處西歐的法蘭西準備出兵時,俄羅斯卻已經投降了。

滅亡俄羅斯之後,李定西即在俄羅斯境內大肆抓捕勞工,連同瞿城集中營內關押的幾十萬日奴、印奴和黑奴,一起搶修瞿城通往莫斯科的鐵路,如果把這條鐵路修通了,橫亙西伯利亞的東部大動脈就能和橫亙整個歐洲的西部大動脈連接起來,帝國的物資就能在短時間內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了,這將給遠征軍提供堅強的後勤支持。

在搶修鐵路的同時,李定西也沒有停止征服歐洲的腳步,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歐洲腹地發起了全麵進攻,北路軍約兩萬兵力,往西進攻瑞典、芬蘭、挪威,南路軍約三萬人,往外高加索、伊朗、奧斯曼帝國方向進攻,李定西親率十萬大軍揮師殺入烏克蘭、波蘭。

三路大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席卷了整個歐洲,滅國無數,同時,大明帝國遠在中亞、中東、東部非洲、印度的殖民軍團也配合中央軍向西亞的伊朗、奧斯曼,中亞的高加索方向發起了進攻。

六個月後,李定西率領的帝國北路大軍基本掃平了北歐、東歐、西亞諸國,征服了近千萬平方公裏的疆域,同時也修通了瞿城至莫斯科之間的鐵路線,當然,這條鐵路線上躺滿了日奴、印奴、黑奴和俄羅斯奴隸的累累屍骨,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為了在六個月內修成這條鐵路,超過五十萬勞工因為勞累過度倒在了工地上,毫不誇張地說,這條鐵路完全就是用奴隸的屍骨堆起來的。

掃平北歐、東歐大陸之後,李定西揮師直下,進逼東普魯士。

在東普魯士,大明中央軍終於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法蘭西、英格蘭、荷蘭、丹麥、普魯士、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等國集結了一百多萬聯軍,在多瑙河西岸重兵布防。

李定西雖然並不懼怕這一百多萬歐洲聯軍,卻也不敢掉以輕心。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李定西暫時停止了南下的步伐,等待唐浩的南路大軍給歐洲各國的背後發起致命一擊,然後再以泰山壓頂之勢摧毀多瑙河對岸的百萬聯軍,由此,北線戰場的局勢暫時沉寂了下來。

當李定西的大軍席卷北歐、東歐大陸時,唐浩的南路大軍卻進展緩慢。

大明帝國的海軍雖然挫敗了英格蘭皇家海軍與西班牙海軍的聯合艦隊,取得了地中海海戰的勝利,唐浩的五萬大軍也在亞平寧半島南端順利登陸,可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卻遭到了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