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以說,任何一項事業,堅持創新則興,因循守舊則衰。加強黨政領導幹部創新能力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是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為民造福,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迎接挑戰,開拓前進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曆史時期,加強黨政領導幹部創新能力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創新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綜合國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是因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從某一特定時期國際體係中與其他國家的綜合國力比較得出的,它會隨著其他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因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會隨著構成自己綜合國力的諸因素、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綜合國力在不同時期也不一定相同,其國際排位也有可能上升或者下降。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創新能力和創新規模的競爭。
創新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素質,也是一個國家永立世界之林的可靠保證。在20世紀,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就是依靠開發國民的創新能力而實現的本國經濟的騰飛。20世紀初,美國並算不上世界強國,但是它僅僅用了40年的時間就超過了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地位至今不衰。美國之所以能夠迅速使本國綜合國力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軍火生意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潤,並從戰敗國吸收了一批世界傑出的科學家和學者;二是因為美國對國民創新能力的開發。
193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創新工程培訓班”,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功迅速引起了全美國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普遍關注,並成為許多企業紛紛效仿的榜樣。其中的創新技法,如“智力激勵法”、“特性列舉法”、“形態分析法”等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國冒出來。旨在開發人的創新能力的“創新工程學”,也應運而生,並掀起了美國創新能力開發的熱潮。接著“創新學研究中心”、“創新能力谘詢公司”接踵而起。大學、公司、軍政部門都開設了創新訓練課程或者創新培訓班等。在這種全民創新的環境影響下,美國的新科學、新技術、新產業迅速興起。通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美國已經成為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最優秀的創新人才的超級大國,其實力雄厚、優勢明顯的創新產業,很好地將創新成果運用到了經濟社會發展之中,並使得美國一直居於世界超級大國的前列而不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其綜合國力並沒有因受到重創而一蹶不振,原因就是日本也成功地進行了創新學的研究和全民創新能力的開發。日本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引進西方創新學的成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戰後,日本繼續引入創新學,使得日本出現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創新學家、發明了一批適合日本民族特點的創新技法,形成了一種適合日本本國的創新教材和創新理論體係。日本通過學校進行持久、深入、廣泛的創新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創新人才。通過技術引進,幾乎掌握了全世界過去半個世紀中發明和應用的全部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經過綜合創新,成為了擁有世界一流技術的強國,以其先進的技術和高質量的產品奪得了國際市場的大片份額。日本僅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就從戰敗的廢墟中站立起來,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甚至在某些領域的技術開發研究方麵還超過了美國。
這兩個世界強國都是從創新中走出來的,我們應當從中獲得啟示:創新是一種力量,是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當今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麵對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形勢,黨中央將開拓創新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定的國情,特定的需求,決定中國不可能選擇資源型或依附型的發展模式,而必須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因此,必須要走開拓創新之路。隻有在創新支持下取得高科技領域的突破,取得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穩固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在21世紀中葉後成為具有厚實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國。
所以,在21世紀,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當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將創新精神注入各項管理與領導工作中,抓緊人才資源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建立和健全國際或社會的創新製度,千方百計地提高國民素質和國民的創新能力,鼓勵一切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進行大膽的創新,隻有這樣,才能夯實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才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第二節創新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社會和諧是人類社會不懈的追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應有的本質特征之一。
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定義,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講道:“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麵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製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麵把握和體現。”他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
雖然我們的社會總體是和諧的、穩定的,但也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由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聲稱的不同社會階層的日趨激化的利益矛盾和衝突,對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利益分化、利益衝突日趨明顯,這就要求政府擔負起曆史重任,抑製兩極分化,協調各方麵關係,促進社會和諧。而政府如果不能根據社會的變化,解決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就難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政府創新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科技創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科技發展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具有促進作用。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勞動者的素質會有所提高,並會出現大量的知識勞動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將減小甚至消失,那樣人們便能從固定的分工中擺脫出來,在社會生活和生產領域實現完全平等。人際關係得到改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製度創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在封建製度長期延續的過去,中國並未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分裂,對抗式的文化傳統,雖然其民主法治製度相對完善,但仍然無法達到社會的和諧。在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舊製度下,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製度是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製度,但是如今封建主義的殘餘還沒有完全清除,因此必須要通過製度創新,深化體製改革,才能真正排除障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和管理創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與時俱進,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和諧水規律及要求玉思想工作創新,並在管理中切實貫徹新思想,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才真正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總的來說,領導幹部要以開拓創新精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局麵,就要著眼於從根本上環節社會矛盾,努力營造尊重民意、維護民權、人民當家作主的和諧社會環境,並在各個方麵深入創新觀念。
第三節創新有利於促進科學發展
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其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並提出了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和政府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是黨中央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它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水平和新起點上,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這就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進行政府創新。如果不轉變發展思路,沒有創造性的改革措施,就無法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也就無法將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政府創新有利於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時把握全麵、協調、可持續的深刻內涵。其中全麵是指要著眼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麵的發展,而不能隻顧一點,不及其餘。協調是指要各個方麵互相聯係、互相促進,良性互動。可持續是指要既考慮當前的需要,又考慮未來發展,不以犧牲後代幸福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具有重大意義,符合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優越性,是解決我國現階段麵臨社會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
要想科學發展,就必須要不斷開拓創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每一個方麵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隻有創新才能發展,因此,隻有開拓創新,才能促進各個方麵的發展,才能保證全方麵發展,而不是近一方麵得到發展;各方麵相互聯係、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也離不開創新,任何孤立的事物隻有通過創新才能加強它們之間的聯係,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當前需要是通過創新來滿足的,而考慮未來的發展,也隻有才創新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證。所以,要想科學發展,必須要不斷創新。
科學發展需要收入分配製度的創新。馬克思將人們實現奮鬥目標的動因歸結為利益的驅動,指出“人們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人類的利益既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中集中表現為人們收入差距的擴大,人們之間的利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向,出現了不協調的狀態。利益不協調是引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動因,因此必須要創新收入分配製度,不斷縮小人們的利益差距,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