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需要好口才
1、“好”領導“壞”領導
領導是名銜、責任及角色,他的身分雖受肯定,但領導力卻須經過考驗。下屬期望一位做事有效率、做人親和的上司,使上下之間感受到家人般的凝聚力、高關懷的互助力,以及無壓迫的主從關係。
現代主管,多采取“人性化管理”,凡事以“人”為本位,盡量尊重下屬。下屬有好表現時,應不吝於鼓勵;若表現不好,也能探究原因、對症下藥。總之,要努力使工作環境充滿安全、溫暖及愉快的感覺。
某人曾經曆過一個“壞主管”,雖然如今他已離開那塊傷心地十多年了,但對主管那種“欺下媚上”的醜陋嘴臉,仍然印象深刻。那個壞主管的架子十足,總把頭抬得高高的,對於下屬的問早道好視而不見、從不回禮。可是若有人不向他“問安”,竟會罵:“基本禮貌都不懂,連狗都不如。”聽說他去見上級主管時,都行鞠躬的大禮!
有位主管隻有高中學曆,但他從不諱言自己不如人的學曆,而且還很謙虛的常向“大學畢業生”的下屬請教。隻見他“手不釋卷”、不斷求知,還會自我解嘲的說:“隻要我用功,總有一天必‘非複吳下阿蒙’也。”
2、領導與權威
“領導”,是團體中具有權威或影響力的人。
這份權威或影響力從何而來?有些是法律製度賦予的頭銜,如:政府官員、經理、校長等;有些是有崇高的學識或品德而受人景仰,如:民族英雄、學者專家、古今聖賢等;還有些是倫理上的關係,屬於被尊重的角色,如:君主、族長、父母、師長、兄姊等。
社會學家韋伯將權威歸納為三大類:一為由法律製度賦予的,稱為“法理的權威”;二為因崇高品德或學識而受人景仰的,稱為“精神感召的權威”;第三為在倫理關係中地位尊貴者,稱為“傳統的權威”。這三種權威都能獲得承認及服從,但程度深淺及時間久暫,因時空而有差異。專製時代,君主被尊為“天子”、“聖上”,受到無以倫比的崇敬,及毫不懷疑的服從而當時,父母及老師也享有類似的地位,“天地君親師”五者並列。而今民主法治的社會中,法理及精神感召這兩種權威較受到重視,尤其是“精神感召的權威”,兼具有“實力”(真材實學)及“魅力”(高尚人格)。
3、權威或影響力如何發揮
看過小朋友玩“追隨領導”的遊戲嗎?隨著掌聲節拍。扮演“領導”的小朋友說:“請你跟我這樣做。”(同時表演*缺*
1、有口才的人多半輕浮、虛假,不足為範;做人應實實在在,不必多費唇舌。
2、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沉默是金,剛毅木訥近於仁。
3、有口才的人常“信口開合”、“信口雌黃”、而君子“恥其言過其實”,情願“多做少說”。
4、言語能騙人一時,卻經不起考驗;隻要有誠意,即使沒口才亦能“日久見人心”。
我國的民族性已偏保守,若再執著於偏頗的口才觀念,就更不願正視口才的重要了。“口舌之利”的確被少數自私自利的人用來騙人、害人,然而口才之“正用”功效更大,隻要“誠意”、“正心”,“金玉良言”即有“沛然莫之能禦”的助人力量。如:
1、表達己見、主見,不一味壓抑或盲從。
2、言所當言,為公眾爭取權益及地位。
3、化幹戈為玉帛,解除人際衝突。
4、“良言一句三冬暖”,以言語安慰、鼓舞失意的心靈。
5、勸導、說服人們發揮善性,為共同的福址而付出。
6、駁斥偏差觀念,導正社會風氣。
7、引領導人類走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
4、好領導的口才標準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句話中的“君子”本指政治領導,但因古時“政教合一”,所以政治領導也須在德行上“為民表率”;因為政治權威擴及民心,成為有形無形的教化力量。佛家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第三項“正語”,即是提醒我們:“言語須行於正道。不依偏邪。”也就是說,日常生活的開口動舌都要小心謹慎,必須說正確、負責的話。領導的影響力更大,更須注意口舌。
所謂正語就是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
“無漏”是指斷煩惱、去雜念,也就是清淨心地,然後才能從中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以清淨智慧及行善意念來說話,自然不會變成“小人君居終日,言不及義”。
口德的培養
一個能行教化之德的好領導,必會好好管束口舌之動,在言語上多修行。口德的培養,消極的須“慎言”,如明朝敖英“慎言集”中所列的二十二條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