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濛10歲以前一直和爺爺生活在靠山的小村子裏,父母在他沒幾歲的時候就進城打工了,打拚了好幾年總算是在個縣級城市站穩了腳跟,接了張濛到身邊。老爺子不管張家兩口子怎麼勸說都不肯離了村子,堅持一個人住在待了一輩子的山腳下,隻盼著有生之年兒子一家逢年過節能回來看看。張濛父母也算是孝順的,實在慪不過老人,也隻能帶著兒子勤快地兩頭跑。

張濛從小由老爺子帶大,生活的村子又靠山,所以自小就會跟著爺爺進山。傳說張老爺子祖上也是讀書人,後來世道不好,又因為文人的那一點清高,就到了這邊的小山村裏避世,後來跟著個老中醫幫村裏人看病,倒也又多了門過活的手藝。所以在張濛上高中前,也算是跟著爺爺學了幾年的皮毛,雖然還不夠格給人看病,但好歹認了這麼多年的藥草,早幾年也被爺爺要求看過一些醫書,在爺爺幫村裏人看診時打打下手還是沒問題的。

在張濛剛進高中時,張老爺子的身子就不利索了,沒能撐到第二年春天就去了。張家夫婦按老爺子臨終的交代,在村子外山腳一處給落了墳,自此也就每年來那麼一次掃掃墓了。

在張老爺子去世前,給了張濛一顆琉璃一般的透明珠子,大小和張濛小時候玩的玻璃彈珠一般大,隻是透著淡淡的藍色,在陽光下異常耀眼。老爺子說這是從他太爺爺那流傳下來的,據說是位得道的隱士所贈,能積福保平安。雖然對於這類說法不置可否,但畢竟是爺爺的遺物,張濛還是按著囑托隨身帶著,由於珠子沒有可以穿線的孔或是掛扣,張濛隻能找了個小錦袋,貼身掛在胸前。隔著衣服雖然不太平整,倒也不礙事。

在縣級市裏讀了高中,張濛的成績基本隻處於中遊,屬於一直險險飛過平均分的水平,勉強能讀個三本的自費大學,一本二本的學校是無望了。張家夫婦聽別人說這年頭計算機行業很吃香,就一狠心給張濛報了個費用不低的三本計算機專業,一心想讓他成為別人口中說的那種IT人才。

學校在沿海的一個大城市,從小生長在江南小鎮的張濛第一次跑到大都市,看什麼都挺新鮮,尤其是各式小吃美食,看得張濛眼花繚亂,饞涎欲滴。自此,張濛的大學生活就從各種吃食上開始了。

大學四年,對於計算機專業張濛本就沒太大興趣,不像當下大多數男生那樣迷戀電腦和遊戲,因此也隻是本著完成學業的想法,每次擦著掛與不掛的邊緣,逃過了被當的悲劇,順利拿到了學分。倒是在吃食上,大有長進。

起初張濛幾乎杜絕了所有需要花錢的娛樂活動,節省下來的錢全部成為了他的美食經費,吃遍了學校周邊的各大餐飲小吃,每頓都不帶重樣的。也好在他天生不易胖的體質,不然第一個學期就能吃成個胖子。

後來他終於意識到即使沒有多餘的娛樂消費,這筆夥食費也是龐大的,張家夫婦每月給他的生活費也有限,這種吃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便想著找份工打,最理想的自然是餐飲類。雖然張濛不太參與同學間時下流行的一些活動,但隻要是和吃有關,他還是隨傳隨到的,久而久之大家對他貪吃這點也心知肚明了。經過同寢室一個本地的同學介紹,還真給張濛在一家名聲不錯的農家菜餐館找了份廚房下手的工。

這家師傅,本身也是老板,做的農家水煮魚、豬肉燉粉條和冬蟲草雞湯最為有名,當初張濛排了近一小時的隊才嚐到,實至名歸。這次有機會能在廚房幫工,張濛是想著能學上皮毛的,師傅也是個好相處的大叔,看小夥長得挺幹淨秀氣的,知道張濛對美食的熱情,倒也樂意教他個一兩手,後來發現張濛在烹飪上挺有天賦的,也就漸漸傾囊相授了。

大廚師傅知道張濛竟然對中醫藥材有一定了解後,還提點他可以嚐試著做藥膳,為此張濛還在課餘期間自學了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結合本身所掌握的中醫學知識,在不斷嚐試與改進後的藥膳成品水平已經頗高了。

整個大二和大三,除了應付學校課程和考試,以及假期回家,張濛幾乎都混在了餐館裏,多了項收入不說,在廚藝上的長進也是飛快的,把師傅的手藝學了個九成九,唯一欠缺的就屬經驗了。張家夫婦也隱約知道張濛有打工的事,卻以為他隻是小打小鬧下,隻要沒影響學習,就沒當回事。

轉眼到了大四,大家都開始為了畢業後的生計奔波了,張濛也不得不把重心放回了計算機上。張濛所在的學校在計算機專業算得上是強項,可和一些一線二線的學校相比,競爭力還是弱了不少,張濛本身也算不上是優秀份子,到處參加招聘會遞簡曆也一直沒得到什麼好的回應。在這麼緊張的時期,張濛餐館的活也隻能停了,隻是偶爾會去幫下忙。餐館的師傅早就不隻是把他當做一個小工了,張濛是他出師了的小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