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城,悅來客棧。

入夜,誇巴永吉和衣躺在床上,半睡半醒,一個夢時斷時續。

這時,一陣輕輕的叩門聲響起。

“客官,我們老板請您下樓一敘。”聽聲音是剛才那個店夥。

誇巴永吉連忙翻身下床,整整衣衫,推門而出。

方才用罷晚膳,誇巴永吉便去尋宋士傑,但賬房告訴他,老板有事外出,怕要等深夜才歸,誇巴永吉便給了店夥一些銅錢,煩勞他待宋老板回來,告知一聲,多晚都可以。

一樓早已上了門板,偌大的廳堂漆黑一片,隻有東北角的一張木桌上還燃著燈盞,兩個男子正用筷子輕擊桌沿,其中一老漢合著拍子輕聲唱到:

“水光月色映銀河,慢櫓輕舟唱俚歌。

算你爭名圖利客,何如溪上一漁蓑。”

另一三十餘歲的男子也接著唱道:

“一葉扁舟任往來, 得魚換酒笑顏開。

風波險處人休訝,廊廟風波更險哉。”

歌罷,兩人相視一笑。

“哈哈哈,好歌,好歌啊!”誇巴永吉笑著走了上去。

那老漢矮小結實,精神矍鑠,聽有人喝彩,忙起身迎上,一抱拳道:“哈哈,見笑見笑,這位想必就是寂真師太交代的香客了。”

誇巴永吉抱拳還禮,算是認了。

那老漢將誇巴永吉讓入座中,為他斟上一杯美酒,道:“小老兒便是這裏的老板。白日我與何先生一道駕舟網魚去了,因貪戀那溮河泛月的美景,天黑方歸。剛才夥計告知,先生屢次尋我未見,甚是過意不去。”

誇巴永吉一聽他就是宋士傑,忙又起身行禮,道:“我名叫王吉,終年行商,於大江南北屢次聽聞宋老英雄匡扶正義之事,心中仰慕得緊。今日進香還願,路過信陽,得見老英雄真容,實乃幸事。”

宋士傑搖搖頭道:“快別這般說,我一歸林小吏,手無縛雞之力,豈敢與英雄相提並論,妄稱俠義。”

誇巴永吉正待言語,旁邊那人搶先說道:“宋兄所言差矣。司馬遷於《史記》中寫道:‘今遊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誰說大俠必須以武犯禁?一副俠肝義膽便是英雄。”

一番話,說得慷慨激昂,神采飛揚,誇巴永吉不禁擊節讚歎,向那人一拱手道:“好!真是高人高語,這位兄弟,還未曾請教?”

宋士傑笑道:“這位是何秀才何立字,小老兒的忘年交,現下在義陽學院教書。是當年陝西提學何景明何大人的獨子,跟他老子一樣,性子急直,機鋒銳利。”

誇巴永吉一驚,這何景明官職雖不高,但文名遍及整個大明朝。他與李夢陽等人發起的擬古運動,使正德文壇為之一震,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有人讚曰“天下語詩文,必並稱何、李。”誇巴永吉不是讀書人,對何景明的文辭著作不甚了解,但卻十分欽佩何大人的為人--他一生崇尚氣節,錚錚鐵骨,不附權貴,在吏部為官時,屢次上書彈劾劉瑾、錢寧這樣隻手遮天的權奸,即使罷官歸田也在所不惜。難怪這何立字談吐非凡,原來也是名門之後。

何立字搖搖頭道:“見笑,見笑。我哪及家父之萬一,可惜他老人家仙遊時我年方七歲,未及得他諄諄教誨。”

誇巴永吉道:“哪裏,何公子才高八鬥,將來必是位極人臣。”

宋士傑道:“王先生有所不知,我這老弟無甚利祿之念,早年博取個秀才,也是因為他的愛妻。女方家裏是本地華門貴族,不允她下嫁白丁,所以才去獵個功名。現下他伉儷情深,又有一雙佳兒佳女,怎肯把這幸福美滿消磨在那名利場中呢?”

誇巴永吉哈哈大笑,他在孝陵衛多年,聽知許多官場秘聞,深知此間肮髒險惡。這何立字臨淵而退,相較之下,不失是個高明之舉。

三人言語投機,推杯換盞,不覺已經深夜。席間誇巴永吉問起宋士傑當年一個案子告倒三個官員的事情,宋士傑不好意思,推托不說,最後還是何立字將前因後果說與誇巴永吉。這一聽不要緊,誇巴永吉更是對宋士傑敬佩不已。

這宋士傑家住信陽城北關,自小家貧,雖勉強讀了幾年書,但未曾獲得功名,隻好靠在街上擺攤替人代筆糊口,後因機緣巧合討了個在南汝道衙門當書吏的差事,生活方才有所改觀。

混跡公門,尤其是地方衙門,無需太多真實本領,隻要求此人八麵玲瓏,善於逢迎,懂得察言觀色,便可如魚得水。偏偏這宋士傑生性耿直,不善阿諛奉承,逢年過節,也不把錢孝敬上司,於是什麼肥美差事,一概落不到他頭上,終日就幹些整理狀紙、規製卷宗之類的清苦差事。他到衙門當差,也就是為了討口飯吃,至於幹什麼,倒也未曾放在心上。

道台衙門,天天有人擊鼓鳴冤,各色案子,數不勝數。宋士傑每日能看到大量狀紙,接觸大量案卷,久而久之,就像少林寺藏經閣的老僧一般,練就了一身刑名訴訟的好本事。在衙門待久了,聽了多少黑暗內幕,見了多少不平冤屈,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他平素就行俠好義,於是就攬起閑事,不收分文,替可憐人書寫狀子,申冤鳴屈。

因他諳熟刑律,筆鋒強勁,所寫狀紙往往能切中要害,加之他辦事據理力爭,不惜頂撞上司,時間一長,令按察使老爺十分惱怒,瞅準機會尋了個辦事傲上的罪名,革掉了他書吏的差事。

革退後,宋士傑與老妻萬氏拿出積蓄,在城西門外盤下一間客店,做起生意來。這裏打官司的苦主聚集最多,宋士傑在此開店,再合適不過,從此他專一替人訴訟,打抱不平。他為人仗義,遇到窮苦人家,不但鼎力相助,甚至連其在店中的食宿費用也皆盡免除,漸漸名聲傳開,無論黎民百姓還是江湖豪俠,均十分佩服。然而真正讓宋士傑名聲大噪的,還是那個一案扳三官的官司。

距離信陽城二百裏的上蔡縣有個姓姚的財主,這姚財主經營有道,家業頗豐,可惜壽命不長,夫妻倆早早撒手人寰,偌大家業就落到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姚廷椿和姚廷梅身上。老大姚廷椿很早就跟著父親打理生意,加之後來娶了江西巡按田倫的妹妹田氏,姚家依靠著這棵大樹,生意上更是順風順水。老二姚廷梅是個書生,雖然頗為勤奮,但運氣不佳,一直未獲得什麼功名,他娶的妻子楊素貞,也隻是個小家碧玉,和姚家算不上門當戶對,不過楊氏溫柔賢惠,兩口子頗為恩愛。

姚財主臨死,立下遺囑,將財產均分兩份給兄弟倆。姚廷椿心生不滿,埋怨父親偏心,這家業他貢獻頗大,而姚廷梅卻未怎麼出力,跟他平分,實在天理難容。

一日,姚廷椿做壽,閉門謝客,隻邀弟弟和弟媳來家中吃壽麵,席間兄弟倆把酒言歡,姚廷椿的妻子田氏也是殷勤招待。這頓飯一直吃到日落西山,姚廷梅夫婦方才告辭回家。誰想就在當夜,姚廷梅突感腹痛難忍,未及家人找來郎中,就一命嗚呼了。

楊素貞遇此變故,如遭晴天霹靂,忙差人去通知哥嫂。原指望哥嫂能幫著出出主意,辦好姚廷梅的身後之事,誰知姚廷椿夫婦一到,便露出凶神惡煞的嘴臉,硬說是楊素貞與人通奸,下毒謀害親夫,當場將她轟出家門。楊素貞方才明白,原來這都是姚廷椿圖謀家產的詭計。

第二天,楊素貞趕到上蔡縣衙鳴冤,誰知知縣劉題跟田氏的哥哥田倫是同榜進士,更收了姚廷椿賄賂,不分青紅皂白,將楊素貞斥出大堂。

楊素貞滿腹冤屈無處可申,隻好哭哭啼啼地回到娘家。楊素貞的哥哥楊青是當地有名的渾頭無賴,他聽妹妹說了情由,當即糾合一班地痞,趕到姚廷椿家鬧事。

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姚廷椿看楊青這陣勢,倒有些發怵,忙將楊青讓進裏屋,好言相勸,並捧上二百兩銀子,名曰請大舅從中消除誤會。姚廷梅生前頗看不起楊青,楊青本就有氣,現下看到這麼多銀子,暗想自己即使替這死鬼申了冤,也未必有這麼大的進賬。於是順水推舟收下銀子,並昧了良心答應姚廷椿,保證楊素貞不再上告。

楊青回去後,便找了個媒婆,打聽到有個外地商人楊春,想買房妻室,回家侍奉老母。於是便托媒婆,講定身價銀三十兩,將楊素貞賣於他。

次日,楊青以去信陽州越衙告狀為由,帶著楊素貞來到縣城外一片柳樹林中。這時楊春出來相見,楊青謊稱楊春是他老友,背過一旁,收了銀兩,交過婚書之後,便借牽驢飲水的理由一去不複返。

楊素貞久等哥哥不來,頗為焦急,楊春看出事情有異,便說明情由,並將楊青親筆所寫的婚書拿與楊素貞看。楊素貞沒想到自己萬分危難之際,又被親哥哥出賣,頓時痛哭流涕,一麵訴說自己的遭遇,一麵痛斥這班狼心狗肺的東西。她雙膝跪地,懇求楊春帶她去南汝道衙告狀,事後自己甘願為奴為婢。

楊春是個豪爽正直之人,當即撕毀婚書,並與楊素貞結為義兄妹,帶她去信陽州告狀。

四天後,兩人趕到信陽城西門外,住在了宋士傑的悅來客棧中。楊春本就與宋士傑相識,此次自然要拜托這位老友。宋士傑聽了楊素貞的訴說,義憤填膺,當即揮毫潑墨,寫下狀紙:“具狀人楊素貞,狀告大伯姚廷椿,刁嫂田氏,胞兄楊青,為串通吞並財產,謀財害命,價賣孀婦事……”

宋士傑文筆犀利,楊春看了,大聲叫好,並讓楊素貞牢牢記住“謀財害命,價賣孀婦”這八個力重千鈞的大字。

南汝道衙按察副使顧鐸接到狀紙,見人命關天,感到事情重大,當即備下文書,命班頭丁旦帶領三個衙役去上蔡縣拿人。

丁旦等人到達上蔡縣衙並出具文書,知縣劉題一邊穩住差役,一邊遣人去給姚廷椿通風報信,商量對策。

所謂錢能通神,丁旦一行得到姚廷椿打點之後,押著姚廷椿、田氏和楊青,故意放緩速度,慢慢悠悠地往信陽城走去。尋常人用四天的路,丁旦他們足足走了有半個月。

趁著這段時間,姚廷椿的管家早已來到距上蔡縣三十裏外的田家莊。此時,江西巡按田倫正在家中為父親守喪,尚未回到任上,聽姚家管家講述了情形,自是替妹妹著急。無巧不成書的是,這田倫與上蔡知縣劉題、南汝道按察副使顧鐸,還有一個河南巡按毛朋,都是同榜進士不說,還曾經結拜過異姓兄弟。

於是田倫修書一封,連同一千兩銀子交給兩個可靠的家丁,命他們快馬加鞭,趕到信陽城去找顧鐸。這兩家丁得令,晝夜兼程,不幾日便抵達信陽,由於已是傍晚,城門關閉,隻好在西門外找家客店先行住下,恰巧就住進了宋士傑的悅來客棧。

兩個家丁平日裏跋扈慣了,一進店就開了間上房,嚷嚷著要了一桌酒菜,邊吃邊談。宋士傑何等人物,一雙眼睛銳利之極,看倆人言行舉止一派官家奴的模樣,又操著上蔡一帶的口音,便懷疑他們與楊素貞的官司有關,於是便悄悄躲到一旁偷聽。

也合該此事泄露,兩個家丁乘著酒興,顛三倒四地將田大人顧大人說了一番,宋士傑越聽越覺得可疑。他待兩人酒醉飯飽,倒床睡去後,悄悄進屋,將那個包袱提了出來。

回到房中,他打開包袱,見到銀兩和信,拆開來讀,吃驚不小。他左思右想,一個大膽的想法浮上心頭,當即模仿密信筆跡,原樣寫上一封,然後留下原件,將偽件封好,與包裹一起放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