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1 / 2)

九州大地,東荒以南一千三百萬裏邊荒之地,有伏龍山,連綿數百裏,俊秀挺拔,峰巒雄偉,白雲環繞山腰,鬆綠密布,山上有猛禽走獸,花草靈精,數不勝數,是天下福地之一,龍脈之地。

山上有一伏龍門,傳承七千年之久,以術法,修劍赫赫有名,千裏之地如雷貫耳,創派祖師伏龍道人本是沙彌出身,身受佛家戒律,隻因年少氣盛犯下殺戒被逐出寺門,從此漂泊流浪,四海為家,雖為佛家棄徒,卻本性善良,一路行俠仗義,樂善好施,幫助窮苦百姓。因此也沾惹上是非,遭仇人暗算,打下萬丈懸崖。

也許是平日積德行善,老天相助,竟被一顆青鬆掛住衣衫,僥幸逃過一劫,並且,在懸崖峭壁上發現一洞天福地,在洞中得到一把青岡龍紋長劍,一卷竹簡古秘籍,可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卷中內容玄而又玄,上有禦劍飛行之術,下有畫符引雷之決,伏龍道人看後又驚又喜,世間竟有如此精妙典籍,伏龍道人本就是聰慧之人,對修煉一途更有天賦,鑽研苦讀,僅僅十餘載,小有所成,可禦劍飛天遁地,又可畫符驅鬼引雷。因典籍所述皆為道家真言,所以重新跪拜青岡長劍,以謝留劍之人,投身其門,自命伏龍道人。

此處山脈尋得竹簡秘籍又有龍脈鴻運,伏龍道人就此開山立派,憑借禦劍之技,符道術法,經過多年江湖紛爭,也在中博得碩望宿德。

伏龍道人六百八十二歲時仙逝,伏龍門此後經曆數次滅派劫難,最終都守住洞天福地,劫後重生,悠悠數千載,伏龍門不但沒有埋沒於曆史中,反而越發鼎盛,派弟子眾多,底蘊厚積,悠久傳承。

※※※

這一日,山間小路上,青鬆綠柏,黃鸝啼鳴,樹下走過一布衣少年,腳踏布履,身穿長杉,胸前掛著一塊寶雲玉佩,潤如羊脂,有五色祥紋纏於玉上,少年眉清目秀,身材略顯單薄,身背一捆粗細同一的柏木薪柴,腰間別著一把黑鐵小斧,走在這山林碎石路上卻如履平地,輕快自如,半天也見不到少年身上有一滴汗珠。

“禦氣踏行伏龍澗,蒼茫溪雨山林間,縱身一躍猴猿嘯,背薪食火我長歌。”

少年一路向山上行走,一邊高聲唱道。聲音正氣高昂,驚飛一片烏鳥雅雀,回蕩山林之中。

少年名叫陳一凡,是一個孤兒,自幼無父無母,由師傅養大,尚在繈褓之中的陳一凡被遺棄在在伏龍山腳下三十裏處的荒林中,在荒林中多日乳水未進,又被寒風吹凍,臉色青紫的陳一凡已經奄奄一息,所幸被伏龍門遊曆歸來的真陽道人發現,送到附近村莊全力施救,又找來哺乳奶娘喂食,終於保全一條性命。真陽道人見陳一凡天真爛漫,咿呀學語,又想到身世可憐,便動了惻隱之心將其帶回伏龍門,收為弟子,撫養成人。

白馬過隙,匆匆十三載,陳一凡每日行走山林,攀岩險峻峭壁,煉出一副好筋骨,身背幾十斤薪柴不多時就走回門派,山門前有左右護山弟子佇立,為首弟子林豪道袍加身,身背三尺青鋒,見到陳一凡走來,上前拜笑道“小師叔,你回來了”

陳一凡回禮“幾位師侄在此看守山門真是辛苦了。”真陽道人是當今伏龍門掌門師弟,陳一凡是其親傳弟子,所以在門內輩分極高。

林豪“這是弟子應盡分內之事。”

陳一凡“今日門內沒有什麼大事吧”。

林豪“稟告小師叔,掌門已經回到門內正在召集各福地首座商量要事。”

陳一凡點頭告別數位師侄,向山上走去,昂首觀望,幾道法器寶光從雲霞中閃過,陳一凡十分羨慕的看著天上禦劍飛過的弟子,除了師傅和幾位師兄帶過他禦劍飛行過外,他很少有機會能在天空遨遊,因為他無法修煉,所以不會禦劍。

早年真陽道人見陳一凡學會讀書寫字,便傳授他道法真訣,陳一凡天資聰穎,道決晦澀艱深卻能對其含義理解透徹,真陽道人大喜,修真一途陳一凡竟有如此天資,但很快他又失望的發現無論如何修煉,陳一凡都不能聚積半點靈氣,常人經脈循序而通,可他的全身經脈竟十之有八都是不通,能夠活下已屬不易,天生廢體,與修真無緣!

伏龍山共有就九座最高峰,巍峨險峻,靈氣濃厚,常有靈獸出沒,九座高峰鎮壓九條龍脈,當年伏龍道人在世時以大神通將大龍靈脈改天換地,分成就九條分支,在每座高峰建一洞天福地,供弟子修煉,後來九座高峰分為九脈,同氣連枝,這其中隱藏一個及其強大陣法-大周天封魔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