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也!春來也!春來也!
敬祝
新春健康、快樂!
走向第七十六個春天的
您的真誠的朋友
東生
2005年1月15日
我祈求奇跡。果然,奇跡出現了!春天,是生機勃發、“開拓創新”的季節,也是奇跡一個個出現的季節。新中國誕生了,人民的春天來到了,“兩彈一星”的奇跡出現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科學的春天來到了,“載人航天”的奇跡出現了。幾年前,為了讓人們了解《天地頌》的真諦,我寫過一篇介紹,題為《叱吒百年風雲 譜寫壯烈史詩》,小標題為《奇跡》,全文如下——
站在曆史的高山之巔,回首縱觀一百年走過的路,不僅令人熱血沸騰。世界變化真大,而中國的變化最大——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東亞病夫”,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東方巨人”。這是20世紀人類曆史上出現的最大的奇跡!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天地頌》正是要回答曆史向世人提出的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神奇的故事。1900年,麵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自以為“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民們,高呼“替天行道”的口號,英勇殺敵,紛紛倒下,失敗了。但是,短短幾十年,長矛大刀不僅戰勝了洋槍洋炮,而且神話般地變成了“兩彈一星”,變成了載人飛船!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頌歌。無數誌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在黑暗中奔走呼號,在苦難中探索真理,提出航空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等,但一無所成,“強國夢”一個個破滅了。在血與火的洗禮中,人們終於認識到:隻有革命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十代中國留學生、成千上萬的國防科技工作者和將帥官兵一起,在黨中央領導下,為“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嘔心瀝血、無私無畏,向祖國獻出了一片愛心。
這是一部壯烈的史詩。在帝國主義的侵略麵前,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跌倒了,又爬起來,前仆後繼,百折不撓。在中國、在外國,在戰場上、在課堂上,他們英勇地戰鬥,頑強地學習,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為了親愛的祖國、親愛的黨、親愛的人民,多少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終於,神舟號上天了,飛天夢實現了!英雄的業績,可歌可泣,催人奮進。
奇跡就是這樣發生的,其秘密就在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地者,規律也。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正是《天地頌》所歌頌的永恒的真理。
報載,國務院9月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為代表的若幹重大項目的實施,對整體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際上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都把圍繞國家目標組織實施重大專項計劃,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有鑒於此,《綱要》篩選出若幹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作為重大專項,其中就有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的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研發自己的大型飛機,加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努力實現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並填補國家戰略空白,經十五年努力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啊!它仿佛就是一場“迎春到”的“飛雪”,必將使神州大地“山花爛漫”。特別是,“大型飛機”的研發,終於列入了《綱要》,我歡呼,我自豪!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成千成萬人為“大飛機”奔走呼籲,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去年我在《致友人的第五封信》中還說:“大飛機也要上天!”果然,這個美好的願望要實現了!此時此刻,我想到了馬鳳山,他是中國大型民用飛機事業的創始人、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幹線噴氣客機——運10的總設計師和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的元勳。他根據經周恩來總理批準,1970年8月國家計委、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下達的任務和1973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大型客機研製批複的要求,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建了我國第一支大型民用飛機設計隊伍,建設研製保障設施,瞄準當時國際上先進的遠程幹線飛機水平,用一年多時間製定和完善了運10飛機總體方案。1972年1月葉劍英、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誌親自聽取了該方案彙報並原則批準。1975年基本完成運10飛機設計發圖。1978年11月,第一架運10飛機進行全機靜力試驗一次成功。1980年9月,第二架運10飛機首飛上天,接著進行科研試飛,到1985年2月,共飛行一百二十一架次,一百六十四小時,證明運10飛機操縱穩定性好,飛行性能達到了設計指標。其間,運10飛機曾飛到北京、哈爾濱、廣州、昆明、合肥、鄭州、烏魯木齊、成都等地並七次飛抵拉薩。運10飛機上天,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世界經濟導報》報道:“運10飛機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短了十五年。”路透社電訊評價:“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的技術時,再也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的國家了。”在馬鳳山領導下,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了中國航空工業史上一次有重大意義的攀登,開辟了自主研製中國有知識產權的大型民用飛機的道路。他夫人趙孟華說:“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運10被迫中斷研製,老馬心中是多麼憂傷。運10是那麼好的飛機,為什麼要拋棄她?對那些來自各方麵的種種非議他感到困惑,他想不通。盡管那時他已病休在家,他仍然十分關心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曾多次向上級反映,希望繼續運10飛機的研製生產。由於長期緊張工作和過度疲勞嚴重損傷了老馬的身心,他飽經病痛煎熬,終於在1990年4月24日,帶著深深的遺憾永遠離開了我們。他嘔心瀝血為航空事業辛勞一生,壯誌未酬,英年早逝,叫人怎能不痛心!”我早就想寫“大飛機”,尤其要寫馬鳳山,因為“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都是從航空走來而又緊密相連的,我的同齡人馬鳳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創造奇跡的英雄。當“大飛機”在藍天翱翔時,他可以“在叢中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