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的領導下,數萬科技工作者投入到這一史無前例的偉大戰役中去。在生活和工作條件相當困難的時代,為了這項科學計劃的實現,他們忍受了物質生活的艱難和體力的消耗,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克己奉公,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很多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兩彈一星”的成功,寧願做鋪路石子,為別人架梯,甘當無名英雄。全國科學界這種攻克科學尖端的革命精神會聚成浩然正氣,集成了空前的科技創新力量,去創造英雄業績。
隨著研製計劃的進展,需要的技術人員激增。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剛畢業的大學生,陸續投入到“兩彈一星”工程中。數十萬解放軍,從元帥、將軍到士兵,從營房、工地到課堂,專心刻苦地學科學、學技術,外行的成了內行,內行的當了將軍。他們為“兩彈一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祖國的安全受到威脅時,科學家和戰士們義憤填膺,莊嚴表示:“為了它,我死了也值得!”“隱姓埋名一輩子,我願意!”“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戰鬥在風裏雨裏,無怨無悔。
許多老同誌說:搞“兩彈一星”,是中國和平時期的“三大戰役”。“三大戰役”打出了一個新中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徹底改變了稱中國為“東亞病夫”的偏見,恢複了國人的自信心,無可爭議地向全世界表明,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有能力短期內追逼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沿,消除二百年的差距,在中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說:“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的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鄧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最光輝的一項。中國的現代科學技術在比歐美晚了兩百年的情況下,能在十年左右完成這一科學盛舉,足以銘鑒史冊,激勵久遠後人。
我們有理由為五十年的成就高興,但還沒有資格驕傲。“兩彈一星”的成功,隻是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拉開了序幕,高潮還在21世紀。國情、史鑒和充滿風險的世態都要求我們世代相續,再接再厲,艱苦奮鬥五十年,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發展高科技,建立高技術產業,全麵實現科教興國和科技強軍的戰略目標,於21世紀創造中華民族的輝煌。全國科技界今後的任務更艱巨、更光榮。
江澤民主席號召全國科技界:始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埋頭苦幹,迎頭追趕,努力使我國的科技事業繼續實現新的飛躍。我們一定要堅持發揚當年搞“兩彈一星”時那麼一種幹勁、那麼一種熱情、那麼一種奮鬥精神,全麵貫徹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建立創新體係,攀登世界高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創造性貢獻。
世界如大海,無日不風波。不管風雲如何變幻,我們絕不能在意那些帝國主義惡少們的穢言詈語,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義無反顧地投入新的戰役。科學在創造曆史,人民書寫著史詩。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舉起我們的雙手吧,迎接中華民族新世紀的輝煌!
東生同誌,精尋兩彈源末,訪納百家真言,耗十年心血,用重筆濃墨的文學語言為後代寫下這段史實大記,命名《天地頌》,我想,其立意和苦心概在於此。
199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