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為了崇高的使命--革命家(1 / 3)

在近半個世紀的革命鬥爭中,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南征北戰,英勇奮鬥,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新中國的創立與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民族的驕傲,時代的楷模。讓我們心懷崇敬,走近革命家,了解他們革命的、戰鬥的、光輝的人生;學習他們崇高的理想、堅強的意誌和高尚的品質;繼承他們的事業,發揚他們的精神,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和未來而努力。

毛澤東

【名人檔案】

姓名: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

家鄉:湖南湘潭韶山衝

職務:中共中央主席,所以"毛主席"就成了他的特殊稱謂

主要成就: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成長故事】

酷愛讀書

毛澤東從小就勤奮好學,酷愛讀書。

毛澤東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基本上是在外婆家,那個叫唐家坨的小山村度過的。那時,他的舅舅文正瑩在家裏辦了一個學堂。當時,毛澤東隻有幾歲,還不到上學的年紀。每天,當表哥們去上學後,他就常常獨自一人跑到門前的小溪裏玩水,到屋後的田裏去捉蚱蜢。外婆怕心愛的小外孫出什麼意外,便讓他跟著表哥們到學堂裏去玩。在舅舅講課的時候,他也靜靜地坐著聽。過了不久,他居然能把《三字經》、《百家姓》等課文依依呀呀地背下來。看到毛澤東這麼乖,表哥們就天天帶著他去學堂,成了他們的"陪讀郎"。

1902年春,父親把毛澤東接回韶山衝,正式拜師入了學。他的老師叫鄒春培,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先生,非常嚴厲。學生隻要稍有不聽話,不是打板子,就是罰跪、罰站。毛澤東不太喜歡這個老師。他常和同學們一起,想著法兒和老師對抗。

毛澤東雖然調皮,可是讀書卻從不含糊。每天上課,都能認真聽講,放學後,先將白天學過的課文溫習一遍,然後,再預習老師明天要講的新課。凡是講過的課文,他幾乎都能倒背如流。先生有時故意讓他多背點書,但總難不住他。

這段時間裏,他還經常回唐家坨到舅舅家借書讀。韶山衝離唐家坨來回二十多裏山路,很不好走。每次去借書,他總是天麻麻亮動身,摸黑才能返回家。

1906年秋天,13歲的毛澤東又到井灣裏私塾就讀,老師叫毛宇居,是他的族兄,很有些才華。這時候的他除了上課時學"四書"、"五經"外,還在課餘時間讀了很多"課外書",像《水滸全傳》、《西遊記》等。

後來,因為家裏的農活太多,人手不夠,父親就讓毛澤東回家幫著幹活。他一邊幹農活,一邊抽空子讀書。一天勞動下來,本來已經很累了,但每天晚上,他總是還要點上桐油燈看好一陣兒書。父親怕費燈油,總催著他早睡。他就用被單把窗戶檔上,不讓燈光漏出去。

就這樣,白天幹農活,晚上看書。自己沒錢買書,就跟親戚朋友借著看。在兩年多時間裏他讀了十幾本小說。許多年後,毛澤東回憶起來還說,那個時候,一看到書,就象牛嚐到了菜的味道,拚命吃個不停一樣。

同情窮人

毛澤東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快樸實的品質,對農民的疾苦深有體會。所以十分同情窮苦人。

小時候,毛澤東上學堂讀書,中午不放學,學生們都從家裏帶飯吃。

班上有個叫黑皮伢子的同學,家裏窮,靠打柴為生,中午,別的同學吃飯,他卻餓著肚子上山打柴,下午放學再把柴背回家賣掉。毛澤東非常同情他,就把自己每天帶的飯分出來一大半給他吃。一段時間後,母親發現他每天晚飯時,狼吞虎咽,吃的特別多,似乎中午沒有吃飯一樣。開始以為給他帶的飯少了,不夠吃,可加多了飯菜,還是那樣。她擔心兒子生了什麼病,便悄悄地問他。毛澤東就把事情的真相地告訴了母親。

善良的母親聽後,沒有責怪他。後來,索性給他換了一隻大籃子,每天帶兩份飯菜,這樣,毛澤東和黑皮伢子中午就都可以吃飽飯了。

還有一回,那時1909年年底的一天,父親讓他和弟弟一起去向外村的鄒三老倌家收賬。還說,他要是還不起,就把他家的豬趕回來抵賬。

毛澤東和弟弟來到鄒三老倌家。隻見破屋裏空蕩蕩的,床上還躺著個生病的老奶奶,也無人照料。毛澤東從灶邊的瓦罐裏倒了一碗水給她喝下,然後問:"老奶奶,鄒三老倌在家嗎?"老奶奶說:"家裏窮得還不起賬,他出去躲賬了,他的堂客(妻子)帶著孩子們討飯去了,隻剩下我一個孤老婆子,有什麼事,你們對我說吧!"

毛澤東猶豫了半天,才說出來由。話剛說完,隻見老奶奶"撲通"一下從床上翻身滾到地上,跪在了他們麵前:"可憐可憐吧,我家實在還不起,等日後有了法子,一定還。"

毛澤東忙把老人扶起來:"老奶奶,別傷心。我們隻是問問,不要緊的,放心吧。"兄弟倆把老奶奶扶上床睡好,才離開。

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在想回家應付父親的法子。後來聽到弟弟說他身上還有前天賣米的12塊錢時,心裏突然有了一個好主意。

回到家裏,弟弟把12塊錢交給父親。父親問:"怎麼隻有12塊?他家的賬是20塊啊!"弟弟按兩人在路上商量好的說:"他們家沒有錢,我們就趕了他的豬,誰知走到懸崖邊,豬一竄,掉下山穀裏摔死了。恰好有個賣肉的路過,要出9塊錢買下,我們要14塊,他們硬是不肯,後來,哥哥說,快過年了,抬回去個死豬不吉利,幹脆少賣幾塊算了,我們就12塊錢賣掉了。"

父親聽了很高興,還直誇他倆會辦事,也把鄒三老倌家的賬從賬本上勾掉了。

【反光鏡】

毛澤東的雄才大略源於他的博學,而博學又跟他勤奮讀書分不開。他常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學習呀!

【名言集錦】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象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做一次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3年版》五年級上,第28課《毛主席在花山》

周恩來

【名人檔案】

姓名: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

家鄉:浙江紹興

職務:曆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

主要成就: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

【成長故事】

(一)

周恩來的養母陳媽媽出生於"書香門第"。她自幼喜歡書畫,熟讀古文、唐詩、宋詞,很有才學,而且性格溫和,待人誠懇,心地善良。她既是周恩來的養母,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在周恩來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讀書識字了。

周恩來五歲的時候,開始學著寫毛筆字。為了寫好字,他除了認真完成陳媽媽布置的作業外,還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每天完成功課後,再練習寫一百個大字。

有一次,他和陳媽媽去串親戚。回來時,天色已經很晚了。一進家,陳媽媽就催著恩來趕緊上床休息。當恩來剛剛走到床前時,突然大叫起來:"呀,我的大字還沒有寫呢!"說著便走書桌跟前。

陳媽媽看著又累又困的周恩來,有些心疼,忙上前說:"算了吧,今天不寫,明天寫二百個不就補上了嗎?""不行!"小恩來用懇求的目光望著陳媽媽說,"不,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還有明天的事呢!"說完,便坐在書桌前認真地寫了起來。

可他實在太累了,寫字的時候,嗬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他也真想放下筆上床去睡覺,可那樣今天的任務就完不成了。於是,他到廚房裏接了一大盆涼水,把頭埋進去泡了一會兒。瞌睡蟲被趕跑了,頭腦清醒了。他又重新坐在桌前,堅持一筆一劃地寫完了那一百個大字。

(二)

周恩來從小學習就很用功。每天都早早起來背誦陳媽媽教給他的詩歌。

這天,一大清早周家花園裏又傳出了陣陣稚嫩的讀書聲。他讀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很快,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讀得滾瓜爛熟,並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腦海裏。可他更想知道:每一粒糧食到底來的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蔣媽媽是周恩來的乳娘,是個善良、純樸的農村婦女。

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突然想起藏在心底的那個問題,就問:"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蔣媽媽的家在鄉下,自然很熟悉農事。她看著周恩來那雙天真的大眼睛,微笑著告訴他:"我們吃的大米呢,是稻子舂成的。稻子在種之前先得將稻種用水浸泡,等到稻種發芽以後,再移到田裏育秧。育好了秧,再插秧,就是把稻秧插到水田裏去。插完秧以後呀,還得給它施肥、除草、滅蟲。等到稻子長大了、成熟了,把它們收割回來,然後再經過脫粒,就有了稻子。這每一步都是很累很苦的活兒。"

蔣媽媽慈愛地撫摸著周恩來的頭,接著語重心長地說:"所以啊,這每一粒白米飯來的都不容易,都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啊!"

周恩來用他那雙黑亮的大眼睛望著蔣媽媽,使勁地點了點頭。

(三)

12歲那年,周恩來跟隨伯父來到沈陽,在東關模範學校入了學。東關模範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了很多課程,有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哪門課程周恩來都喜歡。他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有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和奮鬥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誌。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的一歌同學問:"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又問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麵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站起身來,非常鄭重地大聲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反光鏡】

周總理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學習、勤於思考和嚴於律己的好習慣,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如果我們也向他那樣,從小立誌,然後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地學習,一定也能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說呢?

【名言集錦】

一帆風順是不能磨練人的。

--《關於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問題》(1950年9月14日),

《周恩來經濟文選》第65頁

人總是容易看到人家的短處,看到自己的長處。應該反過來,多看人家的長處,多看自己的短處。這樣不僅能使自己進步,也能幫助別人進步。

--《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1951年9月29日),

《周恩來教育文選》第63頁

我們對待任何問題,都必須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度,不懂決不要裝懂,但是必須由不懂變為懂。

--《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1956年1月14日),

《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88頁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三年級上,第21課,《群眾也在淋雨》

朱德

【名人檔案】

姓名:朱德(1886~1976),字玉階,曾用名朱建德

家鄉:四川省隴縣

職務: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主要成就: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成長故事】

在苦難中奮鬥

1886年12月l日,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灣的一座破落的房子裏,隨著一陣陣嬰兒的啼哭,一個幼小的生命降生到了人世。他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時候,祖孫三代十幾口人擠在地主家廢棄的一座破倉房裏,一家人僅靠租種地主的幾十畝薄田維持著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2歲時,他被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裏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人們在田野裏、院子裏,在朱德母親那高大的身軀後,常常能看到一個小小的忙碌著的身影。

"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麵地燒飯,我就悄悄地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裏,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裏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童年的這段歲月,讓朱德一生難以忘懷。

貧窮的生活他還可以忍受,可不公平的世道讓他幼小的心靈備受煎熬。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便天天坐在母親的紡車旁,一邊靜靜地看著母親紡那永遠也紡不完的線,一方麵聽母親講故事。當聽到那些窮苦百姓受苦受難,有錢人家為非作歹的故事時,他把小拳頭攥得緊緊的。

現實中的遭遇也讓他刻苦銘心。他家租種丁地主的田,常常受到丁家人的欺侮。一次,他和弟弟從河裏釣到兩條魚,想回家讓媽媽熬點兒魚湯,卻被丁家少爺一把奪去,說河從他家地上流過,魚就是他家的。又一次,他從爺爺種的梨樹上摘下一個黃熟的梨,還沒吃,又被丁家少爺搶去,說樹在他家地上,梨就是他家的。還有一次,爺爺帶他在房後山坡上栽了一些竹子。丁地主看到後,說山坡是他家的,不但叫人把竹子拔掉,還把上前和他理論的爺爺推倒在地。後來爺爺到縣衙門同他們打官司。地主錢多勢力大,爺爺輸了官司,氣得大病了一場。

1892年,朱德已經6歲了。爺爺和叔伯們咬著牙把他和兩個哥哥送進了學堂。為的是讓他們識字學文化,長大後有些出息。入學那天的情景,朱德很多年以後還清楚地記得:

"入學那天,天還沒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著上學的孩子洗好臉穿好整齊的衣服,又諄諄告誡說,要絕對服從先生,不許有二話--因為師生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吃過早飯,老大、老二、老三隨著伯父像執行神聖任務一樣,出了家門。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門口……"

可在學堂裏,他們仍舊經常受到欺負。有幾個富家子弟看不起衣不蔽體的朱家兄弟,總找碴嘲笑、侮辱他們。後來,實在忍無可忍,朱德和哥哥一起將富家子弟打了個落花流水,才算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1895年,莊稼遭了旱災,幾乎顆粒無收。本就貧窮的家境雪上加霜。就在那年除夕晚上,地主家的人又來逼債。朱家被迫骨肉分離,朱德隨伯父母回到了大灣。

大灣的日子更苦。但伯父仍堅持送他去讀書。塾館的先生叫席國珍,為人直爽,很看不慣不平的世道。在課堂上,除了四書五經,他還經常講一些除暴安良、變法維新的故事給學生們聽。在席先生的影響下,在他童真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革除舊製度,追求新生活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