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閱讀與闡釋(1 / 1)

本期的頭條是中篇小說《暗殺劉青山張子善》,好多讀者肯定奇怪了,劉青山、張子善不是我們政府作為腐敗分子槍斃了的嗎?怎麼會暗殺呢?曆史就是這麼奇怪,作家李唯在塵封的檔案裏發現他倆當年居然是國民黨特務暗殺的對象,因為他們位居天津地委書記,是中共的高官,便有了一連串“暗殺”的故事。當然,最後國民黨的特務暗殺陰謀失敗了。記得毛澤東有句非常經典的話,“在拿槍的敵人被消滅以後,不拿槍的敵人依然存在。”“拿槍的敵人”指國民黨的有形的軍隊,而“不拿槍的敵人”當時是指國民黨的特務以及隱藏的反對共和國新生政權的敵對勢力,因而毛澤東高舉階級鬥爭的大旗,時時要和不拿槍的階級敵人作鬥爭。

60多年過去了,共和國的政權穩定了,當年那些“不拿槍的敵人”似乎已經煙消雲散了,但是威脅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敵人依然存在。這個不拿槍的敵人就是腐敗,小說《暗殺劉青山張子善》以詼諧冷幽默的敘述方式,清晰地展現了這個不拿槍的敵人比那個拿槍的國民黨的特務要可怕得多,也要頑強得多。國民黨特務費盡心機地要暗殺的天津地委的一號人物、二號人物,在燈紅酒綠麵前,在金錢女色麵前,很快被暗殺了,不是死於國民黨的槍下,而是無形的敵人——腐敗。所以,現在有了那句著名的“把權力關進籠子”,如果不能正確地使用權力,自己就會被關進籠子。

小說當然是一種虛構,但是在虛構的同時,又脫離不了現實生活,當年劉青山張子善迅速腐敗的根源在今天沒有銷聲匿跡,反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這個不拿槍的敵人升級換代,變得更強大、更狡猾了,反腐防腐,任重道遠,這篇小說有發人深省的警示作用。

短篇小說方麵,蔣一談的《透明》寫了一個離異男子的複雜情緒,對孩子難以割舍的親情讓他尷尬、局促,最後暖意重生。小說寫得虛實一體,黑白融合,對人性的理解和描寫入骨進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