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一代:美國人將1980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歸為Y一代,他們是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絡的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他們往往從自我的主張出發,把時間用在有意義、有用處的事情上麵)
“對了!娜塔莎生了。”
“是啊!她的小寶寶太可愛了!”
“產假時你去看她了?”
“不是,我在臉書上看到了小寶寶的照片。在她的主頁上都是小寶寶的照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昨天晚上還跟讓聊這件事情來著。”
“你們一起去吃晚餐了?”
“沒,我們在MSN上聊的。一起聊的還有一個跟她調情的妞。”
“是上次那個嗎,她那個金發的同事?”
“不是,這次這個是新認識的,她在交友網上加了他。”
“……”
歡迎來到Y一代的日常生活。作為和數字技術共同成長的一代,這些網民幾乎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都掛在網上;他們敢於嚐試一切、接受一切,並且從中尋找樂趣。也正是這一代人創造了臉書這樣的社交網絡。起初,臉書隻是用來開玩笑:“看哪,他用恐龍丹佛做了頭像。”(恐龍丹佛——美國著名的卡通動畫形象,這部動畫片講述了一群學生在玩自行車運動時,無意中發現了挖掘工地中的一顆藍色的蛋,由於自行車不小心撞碎了蛋殼,從中孵化出一隻藍色的恐龍。從此,這隻會跳舞、喜歡搖滾樂,還戴個太陽眼鏡的恐龍成了大家的夥伴,並且發生了一係列妙趣橫生的故事)“你是哪朵睡蓮?”(臉書中的睡蓮池遊戲)“把那個兔子鑽火圈的視頻轉發出去吧。”2007年,我們都是臉書網站上的新手用戶。而且人數也不多,整個法國才10.7萬人。今天,臉書在法國已經有超過2000萬的注冊用戶,在全世界這個數字是6億,並且正朝著10億大關邁進。
如今我們還是在這個網站上尋開心,但是對象已經擴展到了家人、朋友和同事。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人人在線的時代。我們70歲的老阿姨到哪都是iPhone不離手,甚至在浴室裏也是,生怕錯過她女兒打來的電話。13歲的法布裏斯和賈斯汀一出校門就用MSN聊天。17歲的薩布琳娜和馬可躲在枕頭下互發情意綿綿的短信。55歲的娜塔莉在蜜糖網(490萬法國人注冊的在線交友網站)的網聊視頻上見到了熱哈爾。41歲的本傑明在臉書上遇到了他20歲時的戀人朱莉。在咖啡館,老年夫婦互不說話,默默地喝茶並且擺弄他們的智能手機。
“滴!”、“滋!”、“叮!”、“鈴!”:家人、朋友、同事、愛人,所有的關係都包含在這一聲聲的通訊聲音中。另外你可以對照下自己,是不是一邊正在看這本書,一邊會去臉書上看朋友們最新更新的狀態。或者“叮”——你是不是剛收到一條來自你的朋友莉亞的短信,跟你敲定明天早上的約會是不是不會變卦。或者你會上一下你的開心農場去摘一下成熟的草莓。又或者你會在臉書上簡單地發一條信息說你正在看我們的這本書,並且你很“喜歡”這本書。
甚至盡管你對上麵的這些事項都置之不理專心看書,但是你的一部分心思還是會被臉書上尚未回複的三份邀請函或者關於你兒時的朋友要來巴黎的群發郵件所吸引。所以我們對於你在如此的情況下還能將一部分的注意力分給我們這本書的事實,感到萬分感激。因為即使是我們自己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不得不為開著的臉書、MSN和蜜糖網的網頁而分神。
如果我們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呢?將手機設為震動模式、將MSN的狀態設置為隱身,將短信提示音設置為靜音。不接聽陌生的來電。將我們蜜糖網上的網友拉入黑名單或者在臉書上將所有“添加好友”的請求都“偷偷地忽略”掉。
這樣就可以控製了嗎?不一定。我們的朋友可以隨時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追蹤我們、給我們打上標簽、發布我們的照片或者對我們進行地理定位。羅拉拍了一張你喝醉的照片,照片上你眼睛血紅,嘴巴不自覺咧著,她將照片發布到臉書上,並且將你名字作為了標簽。娜迪亞在某個酒吧遇見了你,她告訴你所有的聯係人“你在這裏”。你的同事維羅妮卡在蜜糖網上遇到了你,並且通過聊天器給你發了個眨眼的表情。對於這些情況,你是無法控製的,隻能被動接收。
這些新的通訊方式並不是中性的。它們能使你上癮,它們無孔不入,它們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人逼我們購買這些產品,也沒有人強製我們開機。但是這年頭誰要是沒有手機、電腦或者數碼設備,誰就要被社會淘汰了。因為我們都是Y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