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1989年政治風波以後,他總結經驗教訓,鄭重提出了“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結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①的思想,要求黨中央紮紮實實做幾件事情,以體現出我們的黨和政府是真正反對腐敗的。
第四次: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他從戰略全局的高度進一步重申:要把黨風和廉政建設作為大事來抓,在改革開放中都要反對腐敗,強調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縱觀這些,說明鄧小平不僅對反腐敗矢誌不渝,常抓不懈,而且對反腐敗提出了許多光輝的思想。我們隻有按照鄧小平提出的那樣去做,才能有效地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消除腐敗,更好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
(二)
反對腐敗思想,建設廉潔政治,是我黨目前麵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鄧小平提出了一整套反對腐敗的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設想,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第一,加強思想教育,特別是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提高全黨反腐倡廉的自覺性
對共產黨員進行黨性、黨風和黨紀教育,幫助廣大黨員不斷增強黨性,改造世界觀,這是糾正不正之風、搞好黨風建設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個時期內,放鬆了思想教育工作。
我們黨處於執政的地位,正在經受執政的考驗。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容易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加上曆史上的封建特權思想還有廣泛的影響,尤其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滲透和影響的增多,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強教育,黨內的腐敗現象就會滋長、蔓延。我們黨要經受住考驗,堅持和捍衛黨的性質,就必須有嚴肅的紀律來保證,必須加強思想教育。
要通過教育,充分認識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性,提高自覺性。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現象表明,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正在汙染社會環境,已經侵蝕到黨和國家機關中的少數黨員幹部,包括個別身居高位的領導者。所以,鄧小平說,中國如果出問題。很可能出在共產黨內。對於執政的共產黨來說,腐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危險呢?問題的症結就在於腐敗從根本上破壞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損害共產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如果共產黨脫離群眾,乃至喪失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就會由量變轉變為質變,最終走向“自我毀滅”。這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對於執政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在於脫離群眾。因此,我們必須從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高度來認識反腐敗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拒腐防變和搞好反腐敗鬥爭的自覺性。
第二,抓好製度建設,努力鏟除產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提出靠改革和製度建設,而不是用搞運動來製約和克服腐敗現象的正確方針。製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隻有從製度上革除了弊端,黨內腐敗現象才會失去滋生的土壤。
要加強法製建設。權力不受製約、不受監督,必然就會產生腐敗,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懲治腐敗,除了要依靠教育、經濟、行政等手段之外,最基本的還是要靠法製。鄧小平是十分重視法製建設對端正黨風、克服腐敗的作用的。
由於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一些舊的不良傳統和思想意識對人們的影響很深,加上目前我們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還不太高,使絕大多數人的法製觀念不強。因此,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總體上很重視法製建設,但在某些時期或地區,一些黨員和幹部有些鬆懈,隻注重抓經濟建設一頭。隻有同時做到這兩手,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才能有可靠的保證。
黨內腐敗現象的滋長,除了有法製不健全的原因外,也有製度建設和體製改革的滯後的因素存在。鄧小平就曾說過,現在我們的體製有很多問題。事實上,與經濟體製改革的步伐相比較,我們的政治體製改革則顯得較緩慢,這就為某些黨員幹部進行權錢交易、以權謀私提供了某些便利條件。另外,我們的大多數規章製度是形成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時期,與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形勢不相適應,對新的經濟關係缺乏足夠的約束力,製度上的漏洞也給一些黨員、幹部大搞不正之風有了可乘之機。這就需要我們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加強製度創新和建設,使之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把構建反腐倡廉防範體係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內容,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