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發展(9)(1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革”期間被靠邊站的老同誌逐漸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但是,大多年齡大了,身體狀況差了。接班人問題更顯迫切了。1979年7月29日,鄧小平再次提出要什麼人來接班的問題,他說,現在擺在老同誌麵前的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選拔年輕人來接班,最重要的還是選拔培養接班人。11月2日,他在對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幹部的報告中,更嚴肅地提出:

我們老幹部的責任就是要認真選好接班人。老同誌現在的責任很多,第一位的責任是要認真選好接班人。而且,這一天,鄧小平第一次引進了“戰略問題”這個概念。他要求高級幹部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同時他還十分明確地提出“準備交班”的問題。

其實,如同後來鄧小平在1989年6月與中央幾位負責同誌談話時所說:“這個集體一建立,我就一直在安排接班的問題。”就是說,早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結束之時,鄧小平對“交班”是一個“戰略問題”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思考。到1979年11月2日在報告中正式提出“交班”是“戰略問題”,則是深思熟慮後的瓜熟蒂落。繼而,在1980年2月29日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談到組織路線方麵的工作時,再次指出:“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選好接班人。”8月1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更進一步強調:“讓比較年輕的同誌走上第一線,老同誌當好他們的參謀,支持他們的工作,這是保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重大戰略措施。”不管用“戰略問題”,或者“戰略措施”,隻是表述的語境不同,總之,“交班”已被提升到“戰略”的高度,所以,筆者認為,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內提出“交班戰略”的第一人。

2.交班戰略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創舉

交班戰略主要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選拔培養一批中青年幹部,充實到黨的各級領導班子中去。二是選拔任用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特別是這個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

共產主義事業是漫長而艱巨的偉大事業,需要世世代代共產黨人的不斷奮鬥,因而總有一個交班和接班的問題,能否培養與選拔出優秀的稱職於各級黨的領導崗位的接班人,特別是選拔與任用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尤其是這個集體的核心成員,是保證黨的事業永不變色、代代相傳的關鍵。以鄧小平、陳雲、葉劍英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老革命們,深切地感到“培養和造就接班人尤其是中央的接班人,的確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這句話是葉劍英1980年2月24日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說的。這次全會做出的一項重要決定,就是恢複建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2月24日,陳雲在全體會議上提出:“成立中央書記處,這是黨的一項重要的措施。這個事情非常緊迫,非常必要。”他對書記處的工作任務特別強調“書記處和全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在各級選擇合格的年輕幹部。”葉劍英在會上特別提出,成立中央書記處,就是準備接中央的班的,同時他們自己也要準備培養精幹正派的青年人接自己的班。實際上,中央書記處,是一個培養鍛煉黨的高級幹部的場所,是為接中央的班儲備人才的場所。鄧小平於2月29日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時也指出:“這次全會在組織路線方麵作出了一係列非常重要的決策。”包括建立中央書記處問題。他又指出,就全黨來說,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還不少,“不過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選好接班人。從中央起,我們各級黨委,特別是老同誌,一定要時刻不忘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承擔起這個莊嚴的責任,時間緊迫,再不及早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不行。”他把交接班的問題提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可見,交班戰略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創舉。他們不僅提出了交班戰略,而且也是這項承前啟後工程的偉大實踐者。

二、鄧小平交班戰略的提出與實踐是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理論的重大發展

1.中共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鄧小平交班戰略的成功實踐

1982年9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全會選舉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書記。在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期間,又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中青年幹部進入中央書記處、中央政治局。1987年10月25日,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11月2日中共第十三屆一中全會選舉的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又有江澤民、李瑞環等年富力強的同誌進入中央政治局,溫家寶等同誌進人中央書記處。趙紫陽同誌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員總書記。雖然胡耀邦、趙紫陽這兩任接班人都未能站住,但是,這並不影響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實施交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