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淺談鄧小平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想(4)(1 / 3)

鄧小平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新判斷包含兩個基本含義,一方麵,大仗一時打不起來;另一方麵,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為現代戰爭的根源依然存在,世界並不太平。鄧小平認為,經過多年奮鬥,現在國際形勢趨向緩和,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但二戰後小戰不斷,實際上沒有什麼和平,小戰在第三世界打,根源在於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挑撥和插手。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巨變,東歐各國共產黨政府紛紛垮台,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分崩離析,中國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泛濫。麵臨對社會主義國家不利的國際動蕩局勢,鄧小平告誡大家,過去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現在情況變了,但是強權政治在升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我們反對霸權主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的任務還麵臨著嚴峻的局麵。“世界上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我們要防止別人早打、大打。因為霸權主義者有瘋狂性,不知道他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製造一件什麼事情,就有可能挑起戰爭。”同時,冷戰雖然結束了,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一些西方國家妄圖利用和平演變的方式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顛覆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製度,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軌道成為西方大國的附庸。據此,我們一方麵要提高警惕,做好戰備;另一方麵要珍惜時間,發展自己的國家,努力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與周邊國家陸上接壤的達15個,2.1萬公裏的陸地邊界也有2600公裏存在爭議;30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還不能完全行使主權,特別是南海的幾十個島嶼仍為一些國家非法侵占、開采和掠奪。某些周邊大國近年來大力發展的軍事力量已遠遠超出本國的防務需要,成為地區性軍事大國。這些都是威脅中國安全、侵害中國利益的現實或者潛在的因素。“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這是鄧小平戰略思維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真心希望和平、避免戰爭,但決不允許別國幹涉中國的內政,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及安全與發展利益。為了贏得和保衛和平,我們必須準備戰爭,必須擁有一支有強大戰略威懾力的戰鬥隊。

(二)加強戰鬥隊建設是保持中國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鄧小平1975年1月重新複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時,為了盡量減少由於林彪、“四人幫”和“文化大革命”的幹擾破壞的影響,盡快恢複社會秩序和生產,首先抓軍隊戰鬥隊建設。鄧小平根據毛澤東關於軍隊要整頓的思想和軍隊當時存在的腫、散、驕、奢、惰的嚴重情況,發表了《軍隊要整頓》和《軍隊整頓的任務》等重要論述。鄧小平深刻指出,軍隊要“消腫”,不“消腫”就不能很好地提高戰鬥力,就不能應付戰爭;要“消腫”,不改革軍隊體製不行;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如果不搞這場革命,讓機構臃腫重疊、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活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繼續下去,人民不能容忍,我們黨也不能容忍;通過精簡機構所確定的精簡方案要從嚴從緊掌握,要明確編製就是法律,不能隨意改動。這一體現改革體製編製、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走精兵之路的基本思想,由於錯誤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而未能得到貫徹落實。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又重新強調這些論述並將其在軍隊改革中進一步貫徹落實。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麵影響。這些負麵影響主要是國內改革對利益關係的調整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和投機者的鑽營舞弊,對外開放的同時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機侵入並在國內滋長蔓延,兩者成為中國國內的滋生不安定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國內外的反動勢力遙相呼應,借中國改革進程中的困難問題引發一些消極因素,借民族、宗教和人權問題,一遇到適當氣候,就勾結起來,挑起事端,製造混亂,企圖達到分裂祖國、實現全盤西化的險惡目的。

鄧小平多次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團結穩定是我們鞏固改革開放成果、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這一問題上,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戰鬥隊作為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我們就不可能經受住動亂的考驗,就不可能有效地實行對敵人的專政和對人民的民主,因而也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新時期,鄧小平為軍隊建設提出總目標:把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要把軍隊搞精幹,提高戰鬥力是根本。鄧小平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著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因此,必須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把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