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淺談鄧小平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想(12)(1 / 3)

在我國國家領導人之中,鄧小平第一個使用“國際戰略”這一概念,並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而係統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戰略體係。這一戰略思想體係的框架大體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

(一)和平與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國際形勢

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與判斷,是製定正確的國際戰略的前提條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指出“和平與發展”已取代“戰爭與革命”成為當代世界的時代主題,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要問題。

鄧小平同誌根據對世界形勢與周圍環境變化的分析,先是科學提出了“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觀點,後又提出“10年打不起來”,再後來又提出了“戰爭是可以避免的”觀點,認為當代製約戰爭的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世界大戰與核戰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打不起來。對此,鄧小平得出結論,認為:“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總之,和平已取代戰爭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之一。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發展,經濟因素在國際政治中日趨重要,逐步占據著國家綜合國力的主導與核心位置。鄧小平指出經濟發展問題是時代麵臨的核心問題。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迫切地要求集中精力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努力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但是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極大地損害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南北國家的經濟差距從總體上說不是縮小而是不斷擴大了,並日益嚴重地妨礙著世界的共同發展。

麵對不斷變化的國際新形勢,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和平與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利用國際和平條件加速國內現代化建設。

(二)中國是世界多極化格局中的一極的國際地位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們對世界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世界主要為作為世界兩極的美國與蘇聯所主導,但是中國是中美蘇大三角的重要一角,對國際事務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由於中國、歐洲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長,已經形成對兩極格局的不斷增強的衝擊,國際社會正艱難地向著民主化、公平化的方向邁進。世界的多極化發展,這意味著世界利益的多極分配,意味著決定國際事務的參與者更多,國際社會的民主化趨勢日漸增強,也意味著對少數國家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牽製力增強,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利。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中國是世界多極格局中的一極,要發揮好自己應有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麵對新的國際形勢,鄧小平指出:無論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但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作什麼?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永遠不稱霸,但是這決不意味著中國不關心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相反,中國堅持奉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對國際事務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作出自己的判斷,堅持為捍衛與促進中國與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鬥爭。中國經濟越發展,國家綜合國力越強大,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會相應地得以提高,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力量就會越強大,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會更快地確立起來。

(三)有效維護與全麵增進中國國家利益的國際戰略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後,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改變了過去以意識形態與社會製度劃線的國際戰略,明確將我國國家利益作為製定中國國際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全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旨在爭取和平的有利的國際環境,謀求最有效地維護與全麵增進中國的國家利益,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鄧小平明確指出:在國際事務中,一切都要服務和服從於有效維護與全麵增進國家利益的這個“最高原則”,“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要利用國際環境的有利條件,全麵增進我國的經濟利益,並且有效地維護與增進我國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與文化利益。中國奉行國家利益第一的原則,但中國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著眼於自身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曆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對待。”要改變陳腐的冷戰思維,求同存異,促進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友好合作,達到利益雙贏與共同繁榮的國際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