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本來麵目(2)(2 / 3)

男子將墨鏡摘下,正是張崇斌,他笑問道:“小朋友,我來找住在這家的爺爺,爺爺在家嗎?”

孩童一聽,忙轉身跑回院子,衝著院內的屋子大聲喊道:“爺爺!爺爺!外麵有個叔叔要找你!”

“哦,請叔叔進來吧。”一個沉穩的聲音自屋內傳來。

孩童高興地又跑到門口,大聲喊道:“叔叔,叔叔,爺爺讓你進去。”

張崇斌微笑著摸摸孩童圓嘟嘟的小臉蛋,跨過門檻,邁步走進院子……

這時,屋子的串竹門簾一挑,一位身著黑色質樸唐裝神采飄逸的長須老者走了出來。張崇斌見到老者,忙快步走到老者麵前,深深一躬身,然後起身問候道:“老人家,晚輩今天來看望您了。”

“嗬嗬,年輕人,進屋喝口水吧。”老者微微一笑道。

張崇斌跟隨老者來到屋內,他環顧了下四周,屋內擺設與上次前來無甚變化,散發的味道還是那股熟悉的清淡茶香。張崇斌將禮盒放置一旁桌櫃上,轉身應老者示意坐在椅子上,“老人家,這孩子是您的孫子?”張崇斌隨口問道。

“哦,這娃兒是梁子的。大人出去嘍,留在我這兒,這個娃兒好千翻(頑皮的意思)哦,嗬嗬。”

“哦,梁兄不在家。還好,晚輩有幸,您老這回沒有出門。”

“今日遠方來客,就不出去嘍。來,這是當地的毛峰茶。”老者指著事先已備好的茶杯道。

張崇斌端起茶杯,啟開杯蓋,慢慢品了一口,頓覺味道香醇、入喉回甘。此刻,他不禁心有感觸,於是放下茶杯開口道:“老人家,這些時日,晚輩長程遠走,數次曆涉險境,幸虧您老事先指點迷津,暗中相助,使得晚輩能夠化險為夷、善身而歸。”

“人在做,天在看。年輕人,你能突破重重險障,非老朽之功,而是你自己的命數天定。‘憑空解緣由,天意承受命’,嗬嗬,老朽早有所言。”老者笑言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我做的一切,您老都看得見。”張崇斌微微一笑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年輕人,雖然你依緣而入妙境,但因執著所求、心非安寧,所以仍有所惑。”老者言道。

張崇斌默思片刻,道:“老人家所言極是。也是塵緣未盡,難持戒定,以致感知愈多,未知亦愈多。晚輩確想知道,那高原湖下熒光團旋,臥獸嗡鳴令人失神恍惚之地究竟是何方妙境?”

老者放下杯子,手撂胡須言道:“西北高原一帶,奇峰聳天、山水脈連,勢成百川之源、萬山之宗。按先天八卦,其位在‘乾’,上氣通天之昆侖墟所在。昆侖南淵深三百仞,天宮南門隱此妙境,開明獸陸吾虎身人麵司守其門……”

聽到老者言及於此,張崇斌身心一陣激蕩:“老人家,難道說晚輩是進入了昆侖聖山之地?而千百年來世人尋找不到昆侖山是因為其不在地表之上?”

老者笑了笑道:“凡間妙境‘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年輕人,你以為自己一直都在湖下嗎?”

“自己明明是從湖下潛水進去的……難道,竟是身在廬山反倒不知其真麵目?”老者的這一問,讓張崇斌似乎意識到自己的迷惑所在,於是,他向老者征詢道:“古籍書載‘西北昆侖之丘在大地中央,其高出平地萬餘裏,乃天帝在世間的都邑。而晚輩那日並未見如此氣勢磅礴的高山,隻是恍惚之間感受種種微妙異常……現在竟難以言表!這一切不知是何緣故?”

“昆侖山乃為天柱,肉眼凡胎視而不見。慧緣具至而閶闔洞開,元神出體,茲遊閬風玄圃。年輕人,你已窺見天地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乃道祖老子對幽冥無形之道的隱喻,也喻指天地萬物所由出的門戶。”張崇斌心中暗念道。聽了老者這番話,張崇斌恍然頓悟原來自己當時所見已非凡間塵境。依《淮南子·地形訓》所載,昆侖山從地至天分為閬風、玄圃、增城三層,分別代表‘不死’、‘乃靈’、‘乃神’的三重境界。而老者方才分明點示那是自己的元神進入了‘不死’、‘乃靈’的異度空間。帶著這份感應,張崇斌閉上眼睛,靜心凝神追憶起那段經曆……漸漸地,始終模糊的一段記憶清晰再現:飛速穿越水下一條深不可測的幽黑隧道口……漆黑的空間出現緩緩活動的立壁……一道狹長幽深的縫隙漸漸展現……巨大的“嗡”鳴之聲傳來……整個空間豁然亮堂……一個類“人”的光團引領自己進入了更為開闊的空間……繞過怪獸……出現巨大的圓形平台……站在平台之上,整個人隨著平台慢慢旋轉了起來,很多光團眩動飛舞……緊接著一道極為耀眼的白光於平台中心如閃電般綻放開來,形呈光柱穿透穹頂似直達天庭!

這般感應仿佛是從更高處透視著異度空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張崇斌瞬間又感悟了《道德經》第六章所言之深意。“穀”為中虛,昆侖山也謂“昆侖墟”,墟虛互通;“玄牝”乃母性之門,而那閬風玄圃的風水模式恰形如女陰,此生殖象意正為超越死亡而得新生。人乃天地之精,煉精可化氣,煉氣可化神,煉神而還虛,原來那個“本我”是入此連通天地之“不死”、“乃靈”之妙境,所謂“昆侖山為天柱”——那道穿透穹頂的光柱不正是抵達“乃神”天庭的天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