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個詩人屈原曾有兩句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我曾經在一次宴會上對尼赫魯總理談起我們對印度的感覺,我說我們同印度不需要互相防備著。我們沒有感覺到印度要損害我們。
——《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四次談話》(一九五四年十月)(《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70頁)“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出自屈原《九歌 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鹹池,女發兮陽之阿。望美人兮未來,臨風兮浩歌。
孔蓋兮翠,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1.少司命:星神,專管人間生育多少的神。2. 秋蘭、麋蕪:香草名。3.羅生:並列而生。4.素華:白花。5.菲菲;形容芳香濃鬱。6.襲:侵襲,此言香氣襲人。7.予:主祭者自稱。8.夫:發語詞。9.美子:好的子女。10.蓀:本為一種香草,此處是對少司命的美稱。11.美人:指參加祭祀的人們。12.目成:指兩心相悅,用目光流盼而定情。13.餘:領祭者自稱。14.辭:告辭。15.回風:迅疾的旋風。16.雲旗:以雲為旗。17.荷衣:以荷葉為衣。18.蕙帶:以香草為帶。19.、忽:形容往來疾速。20.帝郊:天帝居所。21.君:此指少司命。22.須:等待。23.雲之際:雲端。24.女:同“汝”,此指少司命。25.沐:洗發。26.鹹池:即天池,神話傳說中太陽洗澡的地方。27.晞:曬幹。28.陽之阿:神話中日出的暘穀。29.:即“恍”,惆悵失意的樣子。30.浩歌:大聲地唱歌。31.孔蓋:用孔雀羽毛做成的車蓋。32.翠: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33.九天:古人以為天有九層,故稱。34.撫慧星:手持慧星。古人以為慧星像帚,有掃除邪惡的功能。35.竦:手執。36.幼艾:幼小而美好者。37.正:主宰。
少司命是掌管人間子嗣及兒童命運的女神,是一個溫柔、善良、美麗、勇敢的典型形象。全詩首六句尾四句相呼應,包舉全篇,從正麵讚揚少司命,是詩的主題。中間部分是這首歌的插曲,描寫的是人神之戀,從側麵烘托少司命的溫柔多情。“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意思是:悲中之悲,莫過於生時別離;樂中之樂,莫過於新交知己。這句詩因其以言簡意賅道盡了人們相思離別之苦,相識相聚之樂,膾炙人口,常為後人所引用。
中、印兩國都擁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友好近鄰。近代以來,由於相似的遭遇,使得雙方彼此關注並支持著對方的民族解放事業。在長期的鬥爭中,兩國締結了深厚的友誼。
1954年10月19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第一次來到中國,開始了在北京為期一周的國事訪問。毛澤東以超規格的禮儀接待了他,並在中南海勤政殿與其進行了三次深入交談。10月26日,即尼赫魯離京的前夕,他和女兒及隨行官員再次來到勤政殿,向毛澤東等主人告別。
勤政殿,是毛澤東和尼赫魯相識的地方。他們在這裏進行過友好而真誠的交談,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他們又要在這個地方分別。尼赫魯深情地對毛澤東說:“在這裏我結識了許多朋友,也得到了很深的友情。雖然要走了,但是可以說,已經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中國了。”才學淵博的毛澤東此時摘用了中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詩句贈予尼赫魯,意在勸說尼赫魯,離別固然傷感,但結交了新的知己,不也是一件樂事嗎?明白了毛澤東用意的尼赫魯非常欣賞這句詩句,說道:“主席剛才引用的兩句詩,不僅適用於個人,而且也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第二句特別適用。”毛澤東則表示,中國同印度是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的,是不需要互相防備著的,在分歧之處可以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解決。毛澤東這番真誠而樸實的話語徹底感染了尼赫魯,使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直到他上飛機的前一刻,還熱情洋溢地說道:“我現在就要離開了,我滿懷著良好的記憶和我對於你們的謝意而離開這裏。我將牢記這一切。我相信這不是一件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偉大的國家更加親近。”
尼赫魯此次訪華,是非社會主義國家政府首腦第一次來華訪問。中、印兩國消除了一些不信任,使得兩國關係在之後一段時間內發展得較為順利,同時也影響了一些國家積極來華磋商國是。毛澤東詩贈尼赫魯雖然隻是訪問中的一個小插曲,卻在邦交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