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 / 2)

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論持久戰》(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90頁)“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出自春秋 孫武《孫子兵法 謀攻》: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謀攻》是《孫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論述以謀略攻敵之法。本段最後,孫武對謀攻的要義進行了總結,即上述引文。大意是:既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那麼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負的概率參半;既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戰都有失敗的危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武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爭指導規律,是貫穿於《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主要線索,也是後世兵家謀戰時最重要的製勝之策。

毛澤東一生從未接受過正規、係統的軍事教育。然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軍事家,除了在戰場上的實戰經驗外,與他善於學習、吸收優秀軍事理論和著作是分不開的。《孫子兵法》就是他最為崇尚、對其軍事理論形成影響最大的一部兵學巨著。書中的精妙言論,毛澤東多有摘用和論述。其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最為常見的一句。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並運用了這句話的精義要旨,毛澤東才能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領導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936年12月,為批判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經驗,係統闡述中國革命戰爭的策略問題,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並在中國抗日紅軍大學作了主題講演。在談到學習和使用戰爭規律的問題時,毛澤東說道:“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對這句名言進行了形象地解讀。1937年8月,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又寫道:“所謂片麵性,就是不知道全麵地看問題。……隻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隻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鬥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唐朝人魏征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也懂得片麵性不對。可是我們的同誌看問題,往往帶片麵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這裏,毛澤東更是將這句至理名言從哲學角度加以解讀,極大地豐富了這句話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