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行成於思!(1 / 1)

孔夫子提倡“再思”,韓愈也說“行成於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現在的事情,問題很複雜,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還不夠。魯迅說“至少看兩遍”,至多呢?他沒有說,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後發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複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在這裏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

——《反對黨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44頁)“行成於思”出自唐 韓愈《進學解》: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進學解》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是年四十六歲的韓愈在長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增進學問,求取進步。解,解說,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實為韓愈自稱)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的寫作方式,抒發了懷才不遇、仕途跌宕的鬱鬱之情。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國子先生勉勵生徒的話(即我們上麵引用的篇幅),大意是說:學業的精進是由於勤奮,而遊蕩玩樂則會導致荒廢;行動的成功取決於事先認真的謀慮,失敗則是因為大意隨便。諸生隻要學業和德行有成,就不怕沒有出人頭地的一天。第二段是學生質問先生勤於治學、滿腹經綸為何不能得到重用?實際上是韓愈抒發自我憤懣之情。第三段是先生解釋自己未能出仕的原因:“學雖勤,而不由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這顯然不是韓愈仕途未能暢達的主要原因,無非是借此一吐胸中之抑鬱。《進學解》雖然是表達封建社會正直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不能盡其用的苦悶,但文中提到的治學方法和修身規範很值得後人仔細揣摩,故能傳頌千古。

為了係統總結黨的曆史,特別是從思想高度對黨內錯誤的根源進行深刻反思,從1942年春開始,毛澤東在抗日根據地開展了一場全體黨員參加的長達三年的整風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這篇題為《反對黨八股》的文章是毛澤東同誌於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幹部會上的講演,是繼《改造我們的學習》和《整頓黨的作風》之後,又一篇重要的整風文獻。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問題,闡釋黨八股的來源和形式;第二部分,列舉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加以深刻批判;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引出中心論點。毛澤東摘用“行成於思”是在全文的第三部分。在這一部分,為清除黨八股的流弊,毛澤東要求全體黨員看四篇文章以改進文風。這四篇文章是:《蘇聯共產黨(布)曆史簡要讀本》中關於列寧怎樣做宣傳的摘錄;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的報告;魯迅複北鬥雜誌社討論怎樣寫文章的一封信和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論宣傳的民族化。毛澤東認為,這四篇文章是新鮮活潑的、為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對改進我們文風是大有幫助的。其中,他對魯迅信中關於文章寫作的幾點心得很是感興趣,並逐一提出與同誌們共同探討。對魯迅“(文章)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的做法很是讚同。並由此聯係到先秦聖賢孔子提倡“再思”和唐代文學家韓愈躬行“行成於思”,認為多看、多思、多揣摩是寫好文章、修行品性的最好方法,而粗心大意,就掌握不了做文章的起碼知識。

毛澤東以深刻犀利的寫作技法,邊破邊立的論證方法,揭露了黨八股的形式、本質和危害,對廣大黨員全麵認識黨八股,進而樹立鮮活有力、反映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文風都有重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