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別了,司徒雷登》(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96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自《老子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春秋晚期,社會動蕩不安,統治者荒淫無度,視百姓性命如同草芥。朝不保夕的人民認為死是一種很好的解脫,因此對死並不十分恐懼。老子反對戰爭和殺戮,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懷有深切同情,發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深沉抗議。上述引文大意是:人民不害怕死亡,為什麼還要以死亡來威脅他們呢?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作惡多端的人,我們就可以將其抓來殺掉,那麼還有誰敢為非作歹呢?後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形容不懼困難甚至是死亡的威脅、敢於鬥爭的精神。
隨著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開始,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已注定走向滅亡的不歸路。此時,不僅是國民政府,就連美國政府的日子也不好過了。為了在中國攫取更多的利益,美國政府大力扶植蔣介石,“援助”了大量裝備和美元支持其搞內戰。眼看阿鬥再也扶不起來了,美國政府立即轉變了對華策略,並在1949年8月5日,即司徒雷登一行抵達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當天,拋出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
這份長達千餘頁的白皮書,是由杜魯門總統在背後主使,國務卿艾奇遜組織專人,用6個星期的時間,在舊檔案中選取資料拚湊而成的。全書包括正文八章,附件八章,並收錄《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及《中美關係大事紀年表》,共一千零五十四頁,一百多萬字。主要介紹了從1844年美國強迫中國簽訂《望廈條約》以來至1949年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取得勝利後的中美關係演變。其中,又特別詳細地敘述了從抗日戰爭勝利後至1949年期間,美國扶蔣反共最後遭致失敗的經過。在書中,美國政府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予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也對中國共產黨極盡汙蔑之詞。其目的在於:將國民政府倒台的原因歸咎於蔣介石及國民黨的腐敗無能,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推卸責任,以此平息國會中反對黨派和美國公眾就對華政策失敗而發出的指責。同時,極力推卸美國政府支持國民黨打內戰的責任,把自己塑造成“和平愛好者”的形象。一時間,《白皮書》在國際社會中引起軒然大波。
借用中國一句古語“欲蓋彌彰”來形容白皮書所起到的效果是再合適不過的。盡管美國政府一再為自己開脫,但《白皮書》及其附信的內容,卻暴露從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政府不遺餘力地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行徑。另一方麵,結合早在《白皮書》發表的前幾個月美國就對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嚴厲的經濟製約措施的事實來看,也充分說明了美國政府準備繼續執行與中國共產黨為敵,繼續采取卑劣手段搗亂和破壞的一貫政策。
從8月12日開始,毛澤東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表了《無可奈何的自供狀——評美國關於中國問題的白皮書》、《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曆史觀的破產》等六篇文章,對美國政府發表白皮書的本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
司徒雷登是一個出生在中國杭州的美國人,1946年7月起開始擔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美帝國主義企圖幹擾中國革命勝利的一切企圖均告失敗,司徒雷登不得不於同年8月2日悄然離開中國。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並不是著力批判司徒雷登這個人(三千多字的文章,描寫司徒雷登的字數不足五百),而是借美國駐華大使黯然離華一事引出美國政府恰於此時發表《白皮書》的真正目的——脫卸責任。接著,毛澤東揭露了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目的:“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它的了。美帝國主義的亞洲戰線鞏固了,它就可以集中力量向歐洲進攻。美帝國主義在美洲的戰線,它是認為比較地鞏固的。這些就是美國侵略者的整個如意算盤。”當這樣的如意算盤落空後,為挽回麵子,美國政府在《白皮書》中公然表示,美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直接出兵幹涉中國革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美國政府將鼓勵“中國民主個人主義再顯身手”,以推翻被稱為“外來羈絆”的新中國政權。毛澤東認為,美國政府之所以不敢出兵,並非“仁慈”,而是有太多的顧慮:第一顧慮中國人民反對它,它怕陷在泥潭裏拔不出去。第二顧慮美國人民反對它,因此不敢下動員令。第三顧慮蘇聯和歐洲的人民以及各國的人民反對它,它將冒天下之大不韙。在無力進行軍事幹涉後,美國政府隻能采取對華經濟製裁的政策。1949年3月,杜魯門政府批準了一項“對華貿易政策”,其基本精神是“阻止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進入下半年,美國對華采取了更為嚴厲的經濟政策,“盡一切可能讓共產黨在經濟上日子不好過”。美帝國主義的封鎖並沒有嚇退有骨氣的中國人。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毛澤東以聞一多、朱自清為例,並摘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古語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指出,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對我們不但“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還在過去的三年內,蔣介石反動派用美國的卡賓槍、機關槍、迫擊炮、火箭炮、榴彈跑、坦克和飛機炸彈,殺死了數百萬中國人。現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封鎖、失業、災荒、通貨膨脹、物價上升之類,確實是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鬆了一口氣了。毛澤東自信地反問:“過去三年的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毛澤東的一番話,在對美帝國主義及其反華勢力無情鞭撻的同時,也極大地弘揚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奮鬥的精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一句更成為即將獲得獨立自主的中國人民藐視一切壓製和困難、闊步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豪情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