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以50騎人馬深入金營中捉拿張安國,辛棄疾對此是感慨良多。在這首詞裏麵,我們可以感覺到戰鬥激烈的廝殺場麵,而這個場麵描寫的應該是辛棄疾擒得張安國南歸途中的戰鬥。此外,如果我們聯係到洪邁在《稼軒記》的描述,“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可以分析出當時辛棄疾的具體行動情況,這就是辛棄疾是盡量避免與金兵大規模的廝殺,然後是快馬加鞭的爭取盡快脫離險境。
那麼,如果以上述的推斷成立的話,到此可以肯定的是辛棄疾在為數眾多的金營中擒得張安國,至於在這50騎人馬當中的其他人,應該還有王世隆、馬全福等高手。可能有人還會提出疑問,就是張穎的《魏勝傳》裏所記述的明明是王世隆,這個又當如何解釋。對此,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王世隆好大喜功抹殺了辛棄疾的功勞。王世隆是耿京的老部下,如果這樣的仇不是他給報了,難免會給人看不起的感覺。你想,辛棄疾無論知識才幹,軍事素養都明顯高於耿京所領導的義軍中的所有人。
另外,論地位王世隆明顯比辛棄疾高。因此,王世隆極有可能到處給人說,你看,我沒有忘記給曾經的上司耿京報仇雪恨,我就是一忠義之人。最後,好大喜功是多數英雄人物的通病,再加上王世隆出身與民間義軍,這說白了就是農民起義。古代農民起義有哪幾個不是有好大喜功毛病的。
同樣的道理,正是因為王世隆好大喜功,到處跟人說是他擒得了張安國。這樣使得記述這件事的張穎做了誤寫。當然,你可能要說辛棄疾為什麼不去澄清呢?這個很好解釋,辛棄疾曾在《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中很坦然的說道,“聲名少日畏人知”什麼意思呢?簡單的來說,就是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
當然,辛棄疾在北方的日子,所作的事並不止這些,比如,新婚不久後的辛棄疾,其祖父辛讚曾派遣他去燕京做“間諜”,搜集與金國有關的情報,當時完顏亮正在為南侵做準備。
現在,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辛棄疾是一個武藝高強,有勇有謀,行事果斷的人。而辛棄疾在被朝廷授承務郎之後,意味著他的北方金戈鐵馬生活結束了。從此,辛棄疾開始了南方的生活。在南方生活的日子裏,辛棄疾又做了哪些事呢?
2
紹興三十二年的六月,即公元1162年,那個一心隻想當逃跑皇帝的宋高宗趙構終於下台了,即位的新皇帝是宋孝宗趙昚。關於趙昚這個皇帝的個性及特點在“淚濺龍床陸遊的北夢難就”這一章裏有描述,這裏就不再累述。
投奔南宋後的辛棄疾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承務郎,但他依然沒忘憂國憂民,力圖雪恥。為此,辛棄疾曾三次向朝廷獻計獻策,希望朝廷能采納。
我們先看第一次獻計。應該說,趙眘在極為初期在抗金問題上是積極的。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辛棄疾主動去找當時任江淮宣撫使的張浚,並向張浚建議采用“分兵殺虜”(《朱子語類·論兵》載“某向見張魏公,說以分兵殺虜之勢”)的策略向金國發起進攻。即“為吾之計,莫若分幾軍趨關陝,他必擁兵於關陝;又分幾軍向西京,他必擁兵於西京……才據山東,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蓋精銳萃於山東而虜勢已截成兩段去。又先下明詔,使中原豪傑自為響應。”(《朱子語類·論兵》)
具體來說,就是從關陝、西京、淮北、海上分四路佯裝向金國發起進攻。為什麼呢?因為,淮河沿線是金國用重兵把守的嚴防地帶,如果宋軍要進行北伐,要想強行突破金國的這一防線,必將付出嚴重代價,而且不一定能成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分散金國在淮河的兵力。宋軍如果采取四路佯攻的策略,必將使得金國調動淮河的兵力去應付。一旦金國這樣去做,防線必定會出現破綻。此時,宋軍再用事先埋伏好的精銳部隊,幾萬人即可,向金兵在防守薄弱的地方發動突襲,使金兵無暇應對。如果突襲成功,宋軍可順勢朝山東打去,進而收複山東地區。之後,讓朝廷下命令,命宋軍與當地的義軍聯合,如此一來,宋軍可在山東地區建立牢固的根據地,並可將金兵的勢力分成兩段。一旦這樣的形勢產生,宋軍有兩大好處:一可向中原地區進軍;二可威脅金國的都城燕京。
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不解,辛棄疾的這條計策好在何處?首先,辛棄疾撇棄常規北伐路線,即直接收複被金兵占領的北宋都城汴京。為此,須先度過淮河進軍河南。那麼,這樣可行不?肯定不行,淮河的防線有金國的精銳部隊重兵把守,而且宋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渡河。我們知道,去進攻一方要渡過河才能攻打對方,付出的代價那是可想而知的。就好比你要去攻打一個碉堡,道理是相同的。此外,常規的北伐路線體現出急於求成的特點,這不符合南宋的國情。我們再來看辛棄疾的進軍路線,他是主張先取得山東,並以此為根據地,從戰略上對金國造成威脅,然後再慢慢收複中原。換句話說,辛棄疾不認為南宋有快速收複中原及汴京的實力,應該采用穩中求勝的策略。
其次,辛棄疾采用聲東擊西與避實就虛的策略,分散金兵在淮河一帶的兵力,進而采用精銳部隊奇襲山東的金軍。這無疑是出奇製勝的最好詮釋。同時,還可盡最大限度的減少宋軍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