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曾鞏的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真的挺讓人佩服和感動的。要是換了杜甫、韓愈肯定是要牢騷滿腹,到處給人寫信,以表不滿。曾鞏以這樣好的心態麵對考試,麵對失敗,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同時,這也是歐陽修為什麼如此考中曾鞏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至於,後來歐陽修是不遺餘力的舉薦曾鞏,終於使得曾鞏考上了進士。
3
其實,早在曾鞏沒考上進士之前(從18歲到39歲期間,共21年)就很有名氣了。大家對此可會覺得不解,曾鞏在這期間一直處於為家計問題而奔波的狀態,他又如何做到很有名氣的地步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們來看林希為曾鞏寫的墓誌中記載,“由慶曆至嘉佑初,公之聲名在天下二十餘年。雖窮閻絕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誦,惟恐不及,謂公在朝廷久矣”。(《曾鞏墓誌》)
林希的這段描述無疑給我們透露了重要一個重要的信息,即曾鞏從宋仁宗慶曆初年到嘉佑初年的20多年的時間裏,他雖然為家庭生計而奔波,但他得名氣卻相當的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就算是那些窮鄉僻壤,也有不少人爭先恐後的傳抄他得文章。當然,這就更不用說那些大城市了。這就奇怪了,難道曾鞏身上有什麼魔力,讓這麼多人都為他瘋狂?我們知道,在唐代有一個叫劉禹錫的人,他因一篇《陋室銘》而被世人傳頌熟知。那曾鞏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通過曾鞏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所著的文章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出,在這期間曾鞏寫了兩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其影響力絕對不亞於當年劉禹錫寫的《陋室銘》。這兩篇文章分別是《學舍記》和《南軒記》。這兩篇文章按照我的理解,就跟劉禹錫的《陋室銘》差不多。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曾鞏為什麼能“公之聲名在天下二十餘年”了。
我們先看《學舍記》。在這篇文章裏,曾鞏說了一句很有個性的話,“予之勞心困形,以役於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誌而有待也”。(《學舍記》)
曾鞏說他多年來心神操勞,身體困乏,為家事役使而奔走,不為別的,隻是想有所作為。居住的是小巷陋室,身穿的是破衣,吃的是粗食,喝得是野菜湯,雖說這樣的日子是窮困潦倒,但我仍然安心。因為,我一直在為實現自己的誌向而等待著機會。你看,曾鞏說得這番話,是不是跟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我們再看《學舍記》裏的這樣一段話,大家就更能明白這篇文章的獨到之處,以及曾鞏的高尚品格了,“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於道者,學之有不至。至於文章,平生所好慕,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誌彼哉”(《學舍記》)
上麵不是說到曾鞏在等待一個機會嗎?然而,等待是最考驗一個人的品性的。曾鞏說我所遺恨的東西也是有的,這就是本可掌握聖賢們的大道,可是自己學問還達不到。至於寫文章,是我平生的愛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寫作而沒有空閑過。至於那建築堅固,木材美好,高大壯觀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聰明豪俊,有優越條件和強大勢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這樣愚拙的人,怎麼能改換了自己的誌趣,轉而去追求那些呢?
這麼說來,曾鞏的品性是相當不錯的。那麼,曾鞏到底在等待一個什麼時機呢?或者說他又什麼樣的誌向?對此,曾鞏在《南軒記》裏給予了我們答案,“此吾之所任乎天與人者。然則吾之所學者雖博,而所守者可謂簡;所言雖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謂重也”。(《南軒記》)
曾鞏說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誌向所好,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發生改變,我所有的努力隻為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天賦予我的神聖使命,天下百姓賦予我的重大責任。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曾鞏雖然“身卑位賤”,但他依然心懷天下,以儒家的仁義之道為天下百姓謀福。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可能大家覺得曾鞏這是在空發議論,說一些“不切實際,不著邊“的話。其實不然,曾鞏有他心中的一杆秤,他知道進與退,知道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知道如何審時度勢。對此,曾鞏這樣說道,“得其時則行,守深山長穀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時則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南軒記》)什麼意思呢?大意是說,如果遇到有利的時機,就不要畏首畏尾,而應該主動出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這個時候還隱居在山穀之中,這就是不合時宜。如果時機對自己不利,就不要急於求成,功利熏心。如果再這樣的情況下,你還要辛辛苦苦,煞費苦心的去施行自己的主張,同樣也是不合時宜。厲害麼?相當厲害,曾鞏講的這個人生哲理,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相當有用的啊!為此,曾鞏曾將《南軒記》寫在牆上,每天都要看上好幾遍,以此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