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煉院給劉畢這個新到來的雜役安排了一間偏房,雖然房內擺設簡單,卻又不乏古雅、詩意。
在三清道宗,哪怕隻是一個雜役,也是不會出現世俗中會被主子剝削的情景,住破爛的柴房,吃沒營養的稀粥。
相反,作為一個名門大派,就是一個雜役住的偏房,也是用百年老樹搭建而成,家具擺設也是一件件精美的充滿古色古香的藝術品。唯一讓劉畢遺憾的是這裏沒有地球那麼方便。至少這裏不會有扭動開關便有熱水的熱水器,也不會有方便的煤氣灶,更不會有柔軟舒適的席夢思。總之,和現代家電有關的東西,這裏統統沒有。
劉畢在三清道宗已經呆了三年,也漸漸適應了這裏簡單的生活方式。
作為一個雜役,劉畢明白,自己用於學習的時間,變得更少了。
雜役做什麼?
每日清晨,天還未放亮,劉畢便早早起床,按照三清道宗傳授的養身功法修煉一個時辰,隨即開始燒水煮飯,為製煉院的三清道宗弟子準備早餐,以及洗漱的熱水。接著,他便要拿起掃帚,打掃古代大院式的院落或者去劈柴。
當然,打掃也就是掃掃院落中的落葉,三清道宗的房屋都是下過禁製的,根本不會有灰塵啥的,用不著劉畢去仔細打掃。
有時院中來了客人,劉畢還需要充當下端茶遞水的角色,然後恭敬的待在門外,等待召喚。
總的來說,劉畢在三清道宗的雜役生活,並不像世俗中的那樣艱苦,相反,在這裏當雜役還十分輕鬆。
三清道宗的製煉院占地雖大,人卻沒有多少,算上今年新進的弟子,也就四十一人,平日這些人都在修煉,或是專研修真典籍,或是開爐煉丹、煉器什麼的。而劉畢,隻要沒人喚他,他的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
“呼,這些文言文還真他媽難懂。”放下一本線裝的發黃古籍,劉畢抱怨的暴了一句粗口。
在三清道宗的前三年學道的時間,除開必要的修煉,劉畢都在研究三清道宗的道藏典籍。或者說,基本上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道藏典籍內那些生澀難懂的文言文。
三清道宗的道藏典籍共九百九十九卷,每卷不下十萬字,要一卷一卷的研讀完,這對於從小就學習白話文的劉畢來說,無疑不是一件難事。
當然,三年的學習也使得現在的劉畢再看這些文言文時,不會再顯得那麼吃力了。
“止於而受人之智,根骨不齊、不整、不酥,容道之所依,聞道之所聞……嗯,這什麼意思?說的是修真的悟性和根骨麼?”看著一段令人抓狂的文字,劉畢不僅長歎一聲,“哎,看來想從這些道藏典籍中理解點什麼東西出來,真是千難萬難。靠,寫這些典籍的人難道就不能用白話文寫麼?非要搞得咬文嚼字,裝逼充仙人。”
“或許是我的學習方向錯了?”劉畢忽然喃喃自語,放下手中的書卷,在屋子裏漫無目的走了起來,屋內昏黃的燭光被他帶起的微風扯得搖擺不定。
“一開始我隻是覺得從道藏典籍中,應該能夠獲知修真者眼中的天道究竟是什麼。可是那些得道的修真者雖然寫下了他們對天道的感悟,可我卻沒有他們那麼高的修為,自然無法理解他們的天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雖然看得更遠,但同樣的,此時的我卻連站穩的力量都還沒有。”
劉畢心中忽然豁然開朗起來,隨即跟著活躍起來的思路繼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