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早聽父親常時念叨,有一同村好友李正華,為人正直而又善良,與父親是總角之交,並還共過患難,可惜一別多年,杳無音信等語。聞言大喜,忙即上前拜謝。雙方良友重逢,都是依依不舍。嶽和家無餘糧,哪有酒菜待客?嶽母隻得把山雞燒熟,連同僅有的一頓大麥飯,端了出來。先還覺著正華在江南魚米之鄉,為官多年,這類粗糲之物,恐難下咽。哪知正華吃得很香,仍和當年作窮秀才時一樣。吃完談到天黑了好一會,才由李家來人接走。行時送了嶽和十兩銀子,嶽和也沒作客套,照實收下。
第二天一早,李正華又令人送來好些糧、肉、布匹和江南的土物,還送了一些筆墨紙硯和十幾套書與嶽飛。這時嶽家已快斷糧,眼看明春絕難度過,不料多年良友雪裏送炭,感激欣慰自不必說。嶽飛有了書讀,喜出望外。最高興是李正華常到嶽家來看嶽飛讀書,殷勤指點,不厭求詳。嶽飛所讀斷簡殘篇,也都補上,又常把嶽飛喚到家中去講解,一麵仍令習武,不使中斷。
正華常談起周侗文武全才,收徒不論貧富,更不計較束脩,但求學的人天分要好,心誌還要堅定,能耐勞苦。單學讀書還有商量,若是兼帶習武,必須性之所近,還要不廢讀書,才肯傳授,上來先是耐心講解,最後才教。平日功課,多由大的帶小的,會的帶不會的,老師從旁指點糾正。專一培養幼童的羞惡之心,使從學的人都以不能學好為恥,好學用功,全出自願,對於學生從無疾聲厲色。因此,老師有時出遊不歸,學生照樣用功長進,師徒之間,真比家人父子還親。
嶽飛幾次向正華請求,要拜周侗為師,正華總是微笑點頭,答以人已他往,過些日子再說。聽口氣,李、周二人好像很熟,再一追問,答話又含糊起來,心中老大不解。正華隻有一女,名叫李淑,幼讀父書,聰明能幹。雙方本是通家之好,年紀又小,嶽飛有時也曾見到,並不回避。嶽飛每逢雙日,仍往柳林偷習武藝,隻是從開頭起,所見到的都是一群學生,所想望中的周侗,從未見過。平日一提起周侗,正華就拿話岔開,也不知人回來沒有?
第二年的春天,正華要出門訪友,給嶽飛上了些生書,便自別去。嶽飛仍是每隔一天,往柳林去一趟。這時村中老百姓日子越發窮苦,嶽家全仗李正華常時周濟,加上本身勤苦耕作,才能度日。因正華行時再三囑咐,要嶽飛專心一意讀書習武,沒有叫他下地。
這日,嶽飛去往野外練習弓箭,先趕上一夥由城裏出來的富家子弟,拿了彈弓在那裏打鳥玩,便躲了開去。無意中又走到了七裏溝周家附近。柳林中設備齊全,單箭靶有好幾個,還有各種兵器陳列在那裏。嶽飛恐引起對方不快,從來不曾拿人家的東西練習過。又知當天不是練武的日子,正想另換一個地方,不料遠空中飛來一行雁陣。一時技癢,想試試新練的連珠射法,忙取身後短箭,迎頭射去。口中低喝:“先射第二,再射第三,都要中頭!”
隨聽樹後有人接口笑說:“可惜還差一米!”聲才入耳,還未聽清,雙雁業已帶箭落地。忙趕過去拾起一看,箭都射中雁的頭頸。心方一喜,瞥見來路桃花樹後閃出一人,正朝自己含笑點頭。正想方才射雁時曾聽有人答話,不知說的是誰?那人業已緩步走來。嶽飛見那人是個老者,慈眉善目,舉止安詳,衣冠樸素,從來不曾見過。心疑有事,便迎上前去。未容開口,來人已先笑問:“你這娃的箭,是誰教的?”
嶽飛方一遲疑,老者接口又說:“你頭一箭還好,第二箭就差得多。若非那雁往側群飛,自湊上來送死,你又順風迎頭而射,就射不中了。不信?你看,這第一隻雁,你正中它的咽喉要害,射得頗準。這第二隻雁,你就是由它左肩向上,斜穿頭頸而出。這隻能算是湊巧碰上,還不能算射中,你知道嗎?”
嶽飛一麵賠笑應“是”,忙將死雁提起一看,果然說得不差。暗忖:“這一群雁飛得甚高,我初射時,這位老人家便在旁發話,說是差了一米,隻這目力已是驚人,定是此中高手無疑。”忙即恭恭敬敬上前求教,並問:“老前輩貴姓?”
老者笑說:“你先不必問我姓什麼,也不談別的,隻問你有沒有恒心,能不能下苦吧?”嶽飛恭答:“小子不怕吃苦,也有耐心。”
老者笑說:“好!由明天起,你未明前起身,去到七裏溝山坡無人之處,在相隔百步之內,掛一竹竿,上麵掛著大小三個帶有風葉的竹圈。你對著初升起來的太陽,朝那竹圈注視,看它隨風的轉動次數,每一個圈都要數到三百為止。竹圈大小不等,被風一吹,轉動起來,有快有慢。除大風外,必須三個轉數都要同時記清。稍微有點含糊,就得重數。等陽光射到臉上,你已睜不開眼睛時,再閉目養神。過一會回家,明早再來。隔四五天,你把竹竿移遠兩三步,直到三百步左右為止。這件事說起來並不希奇,但非有恒心毅力不可!練過百日以後,不管風怎樣吹,你能夠在三百步遠近,把這大小三個竹圈轉數記清,才算是有了根基,再練下去就百發百中了。你這副弓箭,還不合用,到時我再給你打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