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刺劍;右手握劍屈肘上提至腰間,再以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刺。根據刺劍的不同方位,分為上刺劍、平刺劍、下刺劍、後刺劍、反刺劍和探刺劍等。刺劍要求臂與劍成一直線,力達劍尖。
三是撩劍;正撩劍:右手握劍右前臂內旋,劍尖向上向右後方立繞至體後,隨即右前臂外旋,劍尖向下沿身體右側貼身弧形向前撩至身體前上方,虎口斜向下,力達劍刃前部;同時左手劍指向下向左前上方劃弧,舉至頭部左上方。
反撩劍:右手握劍,劍尖向上向左後方劃弧下落,隨即右前臂內旋,劍尖向下沿身體左側貼身弧形由下向上撩至身體前上方,虎口斜向下,力達劍刃前部;同時左手劍指順勢貼附於右小臂上。
四是掃劍;身勢左轉,右手手心向上平握劍,右臂外旋劍刃向左,隨轉體使劍身從左向右水平橫向弧形運動。劍身要平,動作輕快,力達小指側劍刃前部,高不過膝。
五是截劍;右手握劍,劍尖橫向側方,用小指側劍刃按切、阻截對方,以身帶劍,力達劍刃中前部。正握劍斜向下為下截劍,反握劍斜向上為上截劍,斜向右後方時為後截劍。
六是掛劍;左掛劍:右手滿把握劍,右臂內旋,身體左轉扣腕,劍尖向下,向左貼身掛起,力達虎口側劍刃前部,左手劍指附於右手腕處。
右掛劍:右臂外旋,劍尖向上向前劃弧,隨即劍尖沿身體右側向下向後掛起,力達虎口側劍刃前部,左手劍指向前伸出,與頭同高。
掛劍時,劍與臂需保持合適的角度,使劍尖向下、向後貼近身體繞動。掛劍屬防守性劍法,用於掛開來自向頭部和下肢攻擊的兵器或拳腳。
七是崩劍;右手握劍,肩部放鬆,肘關節微屈下墜,手腕下沉,使劍尖由下向上崩起,力達劍尖。
八是點劍;右手握劍,手腕放鬆,突然短而有力的提腕,使劍尖猛向下啄擊,力達劍尖下鋒。
九是抹劍;右抹:右手握劍,腰向右擰轉,右臂內旋,手心向下,劍由左前向右弧形抽回,力達小指側劍刃,左手劍指附於右手腕處。
左抹:向左抹劍時,腰向左擰轉,右臂外旋,手心向上,劍由右前向左弧形抽回,力達小指側劍刃。
十是提劍;立劍或平劍,屈腕向上提拉劍柄,劍尖斜向下。
十一是雲劍;右手握劍,右臂內旋上舉,隨即臂外旋,同時右手腕外旋轉動,使劍在麵前立圓或在臉部上方平圓繞環一周。左手劍指附於右腕內側。
十二是架劍;身勢右轉,右臂內旋,劍向頭上方架起,劍身橫平,手心向外,力達劍身中部。
十三是攔劍;立劍,使劍身小指側的劍刃由下斜向前上托架為攔,力點在劍刃中後部。
左攔劍:臂內旋,劍由左下方向右前上方斜出,劍尖斜向左前下方。
右攔劍:臂外旋,劍由右下方向左前上方斜出,劍尖斜向右前下方。
十四是帶劍;平劍,劍由前向側後方屈肘回抽,腕高不過胸,劍尖斜向前,力點沿小指側劍刃滑動。
十五是穿劍;立劍或平劍,以劍尖領先,沿腿、手臂或身體旁向不同方向穿出,臂由屈而伸,力點在劍尖。
十六是斬劍;仰手握劍或俯手握劍,身勢右轉,右臂外旋或內旋,劍身向右平擺,瞬間發力擊出。劍把末端貼靠前臂,劍臂成一線,力貫劍刃前部
十七是削劍;右手握劍,手心斜向上,平劍,隨轉體劍自左(右)下方經胸前向右(左)上方斜出為削,劍尖略高於頭,力達劍身中前部。
最後的十八劍是捧劍;右手握劍,肘關節稍屈,劍尖向前,平劍或立劍,兩手將劍捧合於胸前,左手劍指或手掌托於右手背下。
七彩一口氣就將基礎劍法的十八式的名稱以及動作要領都說了出來;淩雲開始還津津有味的聽著回味著;可到後麵麵色就開始發苦了。
這些劍法雖然都是基礎劍法,可是對於身體協調性的要求都非常的高。一個不慎手中的利劍就可能會先傷到自己。淩雲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麵色才會發苦。
愣愣的看著手中的傲雪劍;淩雲狠狠的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氣旋即雙眼露出一抹堅定喃喃的道:“既然通向巔峰的道路注定充滿了坎坷,那麼我淩雲今天就要踏出屬於我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