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hú)皺①波紋迎客棹(zhào)②。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③。浮生④長恨歡娛少,肯⑤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⑥。
注釋
①縠皺:有細勻皺褶的紗。此處形容水波細勻。②棹:船槳。此處代指船。③鬧:熱鬧,濃盛。④浮生:人生。因人生無定,故雲。⑤肯:豈肯。⑥“且向”句:且挽留夕陽的餘光在花叢中多待一會兒。本李商隱《寫意》“日向花間留晚照”句。
經典賞析
這首詞是宋祁的成名作,作者因此被世人稱為“紅杏尚書”。上片全力摹寫春天的喧鬧:綠波浮舟,綠楊似煙,紅杏綻放,一幅生機蓬勃、色澤鮮明的早春圖。下片格調頓變,由對春的讚賞轉而慨歎人生如夢,春光易逝,歡娛日少,流露出深鬱的感傷。通過上片所寫的美景,更加襯出下片所寫的感傷,這就是詞論家通常所說的以樂景寫哀情,因而“倍增其哀”的表現手法(王夫之《薑齋詩活》)。
相關鏈接
從“鬧”說通感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錢鍾書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和蘇軾“小星鬧若沸”(《夜行觀星》)雲:“宋祁和蘇軾所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描繪成好像有聲音,表示他們在視覺裏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移借’的例子。”“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的各種現象裏,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許是觸覺和視覺向聽覺裏的挪移。……好些描寫通感的詩句都是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裏表達這種經驗的習慣語言。……不過,詩人對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經驗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細致的體會,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穎、奇特的字法,例如前麵所舉宋祁和蘇軾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