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區)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為宰相,實行變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退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詩文各體兼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不多,但亦擅長,現存二十餘首。詩詞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對宋初形式主義的文風是有力的衝擊,並直接影響豪放派詩詞。
王安國(1030—1076),字平甫,王安石大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區)人。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進士。為北宋著名詩人,詩博而深。詞僅存三首,風格婉麗蘊藉。
晏幾道(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區)人。晏殊第七子。曆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好藏書,能詩,尤以詞著稱。其詞工於言情,風格哀感纏綿、清壯頓挫。與其父齊名,世稱“二晏”(父為大晏,子為小晏)。有《小山詞》,大部分為小令。
王觀(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屬江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官至翰林學士,因所賦《清平樂》詞有“黃金殿裏,燭影雙龍戲。勸得官家真個醉,進酒猶呼萬歲”之戲語而忤怒太後,被罷職,遂自號“逐客”。其詞內容單薄,境界狹小,不出傳統格調,但構思新穎,造語佻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曆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祠部員外郎、杭州通判、龍圖閣學士等職。仕途屢遭貶謫,但居官清正,政績頗多,口碑甚佳。諡號“文忠”。其詩詞、賦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為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和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其詞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風氣,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有《東坡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
魏夫人(生卒年不詳),名玩,字玉汝。襄陽(今屬湖北)人。北宋女詞人。曾布之妻,曾布參與王安石變法,後知樞密院事,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魯國夫人。其詞多寫離情別緒,感情深沉真切,與曾布屢遭貶謫在外有關。有《魏夫人集》。存詞十餘首,被輯為《魯國夫人詞》。
李之儀(約1035—1117),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北宋詞人。曆任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河東常平等職。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屬安徽省當塗),後遇赦複官,晚年卜居當塗。有《姑溪詞》。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今屬浙江)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及第,曆任臨海尉、神官院主簿、秦鳳路提刑、監察禦史裏行、禦史中丞等職。與李定同劾蘇軾,是為“烏台詩案”。詞以小令見長。今存趙萬裏輯《舒學士詞》一卷,存詞五十首。
黃裳(1044—1130),字勉仲,一字道夫。南平(今屬福建)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進士第一,知福州。善作詩,其詞語言明豔,如春水碧玉,讓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詞》。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曆官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卒於宜州貶所。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與秦觀、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與蘇軾並稱“蘇黃”。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有《山穀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
時彥(?—1107),字邦彥。開封(今屬河南)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狀元及第。曆任集賢校理、左司員外郎、太常少卿、吏部侍郎、開封府尹、工部尚書等職。工於詩詞,存詞僅一首。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著名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中進士,曆任定海主簿、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等職。政治上傾向於“舊黨”,“新黨”執政後屢遭貶謫。生性豪爽,灑脫不拘。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曆來詞譽甚高。為北宋後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