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翔汽車公司一直都是致力於推動汽車的普及化,先後推出的好幾款車型都是走平價路線的。
持續發展到今的大唐汽車產業,實際上規模已經是不了,汽車保有量極大,但是相對應的公路建設卻是沒能跟上來。
目前的大唐帝國的陸地運輸,依舊是嚴重依賴於鐵路運輸,汽車運輸隻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補充而已。
這也不僅僅是因為汽車技術的缺陷,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公路建設沒跟上來。
這也不能怪帝國官方,這是因為早期發展的汽車,絕大部多數都是在城市裏行駛,哪怕是貨車也主要是在城市內跑的。
頂多還得再加上一個郊區,但是大唐城市的郊區,和通常意義上的郊區不太一樣,大唐城市的郊區,往往就是富人區、生活區,某種程度上來依舊是城市的一部分,基礎建設都是非常好的。
城市裏有水泥路,泊油路,再不濟還有煤渣路,碎石路,就算是部分郊區的泥土路一般路況情況也比較良好。
也就是,過去二十年裏,地方自行發展的道路建設,其實是能夠滿足當時的汽車、馬車需求的。
但是,這種路況比較好,尤其是硬化路麵一般隻局限於城市裏。
連接城市之間的道路雖然也有官道,但是除了極少數道路是硬化路麵外,大部分的都是普通的泥土路,連砂石路都少,而且最重要的是缺乏統一規劃,甚至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技術標準。
鬆江府那邊早早就沿著黃浦江修了一條上百公裏,路寬上百米的高等級瀝青公路這種事隻是一個特例而已。
實際上哪怕是現在從金陵城通往上海,也沒有一條完整的硬化路可走!
城際之間的公路建設落後,尤其是缺乏硬化路麵,這也是嚴重的限製了公路運輸發展。
對於這種情況,交通部那邊其實十幾年前就開始不斷的鼓動建設大公路網了,要在現有的官道基礎上進行擴寬、拉直、硬化,進而把全國的官道升級為全國水泥瀝青公路網。
但是這種全國規模的道路升級建設工作,耗資實在過於龐大,所以在京畿層麵上一直都沒能得到全麵的支持,所以過去十幾年裏,交通部門都是依靠有限的資金零零碎碎的修幾條城際公路而已。
其中最具有示範性作用的應當是金陵到鎮江的瀝青公路了,這條一百多公裏長的瀝青公路也是帝國裏第一條城際硬化路麵公路。
鬆江府那邊的一百多公裏的瀝青公路可不屬於城際公路,而是屬於他們鬆江府內部的道路。
除了這一條公路外,帝國交通部又是先後聯係地方,通過多級財政共同出資的方式修建了上海-蘇州瀝青公路,上海杭州瀝青公路等為代表的城際硬化公路。
同時各地方也會自己修建一些道路,比如廣州那邊自己就修建了珠三角公路。
但是各地方修建的公路有好有差,有錢的地方修瀝青路或者水泥路,窮一點的地方就隻能搞成砂石路了。
這也是導致了難以形成一個貫通全國的公路網。
現在趁著第二次工業大發展的機會,交通部再一次提出了全國公路網計劃,而這一次卻是得到了皇太孫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