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突然想到華佗以後發明的能產生全身麻醉效果,可以用做大型手術的“麻沸散”。雖說華佗現在還沒有參透這個配方,不過如果隻需要產生讓人反應遲鈍,昏昏欲睡的效果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果然華佗肯定地答道:“有啊。”
劉墉欣喜欲狂,又問道:“華先生,倘若將此藥放入酒中,喝的人能夠聞到或者嚐出裏麵藥的味道嗎?”
華佗一愣,奇道:“那是一定的。本來這就是藥嘛。浸入酒中,不僅會有特別的味道,也會有顏色的。”
劉墉的心情登時從天上一下跌到地下,鬱悶無比。《水滸》以及武俠小說中不是有許多對於蒙汗藥神奇的描寫嗎?無色無味,喝的時候什麼感覺都沒有,不過隻要一喝下肚立時便會人事不醒,難道這些都是假的,是文藝創作?(注:據說的確有蒙汗藥這種東西,其主要成份便是曼陀羅。不過,這種藥物現在卻沒有,而且劉墉也不知道配方)
劉墉心灰意冷,向華佗一拱手,說道:“妨勞華先生了,在下再另想他法。”又向董襲、周倉等抱拳告別。華佗因要留下來給周倉有傷在身的弟兄治傷,見劉墉一臉的落寞,對董芸低聲道:“小芸姑娘,你去照顧下劉公子。”董芸答應一聲,便輕輕地跟在劉墉的身後向驛館走去。
劉墉一邊走一邊想,還能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麻痹敵人的效果呢?既要讓那些賊人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又不能讓他們起疑心呢?
董芸見劉墉愁眉緊鎖,時而搖頭時而歎氣,心中不忍,勸道:“大哥,夜已深了,你就不要再想了,回去早些休息了吧,明天還有許多事要做呢。”
劉墉歎了口氣,低聲道:“芸兒。你大哥就這點不好,心中有事就睡不著啊。”
董芸嘻嘻笑道:“要不芸兒給大哥端些酒來。大哥喝上幾杯就好睡了。”董芸既是安慰,也是在取笑劉墉酒量淺,喝不了幾杯便會醉。
劉墉聽了也笑道:“你大哥的酒量雖不太好,不過現在的酒度數低,我還是能吃下幾杯的。”突然之間,腦海裏一個念頭冒了出來,劉墉一拍額頭,喜道:“芸兒,我有辦法了。咱們快回客棧去。”
劉墉想到的主意便是酒。古法釀酒是先將大米蒸熟,等涼到常溫時混入含有酵母菌的酒曲,然後在陶質的容器中發酵而成。不過這樣的釀酒工藝是釀不出高度白酒的,這是因為酵母菌雖能發酵澱粉等糖類轉換生成酒精,但酒精的濃度卻又能抑製酵母菌的生長,甚至造成其死亡。因此,通過自然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的酒精濃度一般都不會超過20%。這便是中國古代長時間隻有低度白酒的緣故。
要想得到高濃度的白酒,隻能靠蒸餾的辦法。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是100℃,而純酒精的沸點則隻有80℃,因此可以利用加熱將更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經過冷凝,收集,便可製成濃度達到65-70%的高度白酒。
這個原理雖極簡單,但古人卻很晚才發現並解決了這個難題。文獻資料上記載可信的是元代,也有說是宋代,但最早不會超過唐代才出現了高度白酒。元末明初的施耐奄在著名小說《水滸》裏麵就從側麵證實了高度白酒的存在。武鬆在過景陽崗時,有一酒肆,挑著酒旗,寫著“三碗不過崗”。若是普通的米酒,怎麼可能普通人喝上三碗就會醉呢?因此,這時喝的隻能是高度酒了。武鬆卻能喝十八碗,換算成現在人的酒量估計是三斤以上,真是海量。
知道方法後蒸餾出高度白酒便極其容易了,何況是劉墉這個學過化學的現代人呢。第二日一早,劉墉先叫董芸去市集采購了陶甕、粗毛竹、鐵鍋等物,他則找鐵匠拚了一段“n”形的鐵管。萬事妥當,劉墉便在驛站後院,秉開其他人,隻留董芸、華佗在一旁打下手,開始蒸酒。
劉墉先架上一口大鍋,鍋裏支個鐵架,上麵再放一口稍小的陶甕。陶甕頂有個拱形的蓋,蓋上鑽了一個雞蛋大的眼。劉墉將“n”形鐵管的一端插進陶甕裏,中間稍有點傾斜的一長段橫行鐵管則放進剖開的半截竹筒裏,竹筒裏裝有不斷流動的冷水,作為冷卻酒精蒸氣的冷凝管,鐵管的另一端不用處理,隻需在下麵放個酒壇便可。此套器具的各連接處俱用黃泥填住,不致漏氣,這便是簡易的水浴酒精蒸餾器了。這樣,無論大鍋裏麵的水如何沸騰,陶甕裏麵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00℃。陶甕裏麵的低度白酒經過加熱後形成酒精蒸氣,沿著密閉的鐵管向另一端送去,在經過冰冷的冷凝管時,酒精蒸氣便會凝結,又從氣體變成液體,變成一顆顆水珠,沿著傾斜的鐵管慢慢滴進下麵的酒壇裏。經過這樣蒸餾後,白酒的濃度便可大大提高了。當然,這種蒸餾方法很是簡陋,酒精蒸發時會同時帶走一部分水蒸氣,因而得到的酒精濃度不會超過75%。不過劉墉本來也沒打算提煉純酒精,這樣的濃度完全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