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明鏡高懸存本色,依然當年一工農

黃玉生

今年,適逢辛亥革命93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

一個與辛亥革命同齡的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主席包厚昌同誌的文稿彙編《包厚昌文集》,由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辦和無錫市史誌辦聯合整理出版了。這是一件值得慶賀而有意義的好事情。

包厚昌同誌1911年9月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東亭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參加了無錫職業青年讀書會等進步團體,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8月參加無錫學社,走上了中國共產黨引導的革命道路。文集中《農村破產與商市關係》等一組早期文稿,即反映了他追求光明,憎恨黑暗的社會製度,憎恨帝國主義的心路曆程。

抗戰爆發後,包厚昌同誌隨“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輾轉千裏,到達新四軍南昌辦事處。隨後由中共中央東南局派至閩北特委,分配在青年戰地服務團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按照黨中央東進抗日的戰略方針,左赴江南,參與開辟蘇南抗日根據地。他隨新四軍渡江北上後,又多次下江南。他的《四下江南》一文,反映了他在嚴酷的鬥爭環境中,勇敢頑強,身先士卒,審時度勢,機智靈活,堅持澄錫虞、蘇常太地區敵後遊擊戰的一段經曆。

解放戰爭時期,包厚昌同誌參加了粟裕同誌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在我軍主力向北戰略轉移後,他受命率武工隊深入蘇錫常一帶。在《戰鬥在江南》一文中,展示了他如何深入國民黨統治的心髒地區開展武裝鬥爭,發動群眾抗租反“清剿”,配合解放軍全麵轉入戰略反攻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1949年春,包厚昌同誌參與組建南下幹部大隊,接管新解放的無錫市的重任,之後,在中共無錫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等主要領導崗位上工作了10年之久。文集中所選的一係列文稿,體現出他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探索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等方麵所做的大量工作。《向毛主席彙報》和《關於無錫市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綜合發言》,反映了他在主持無錫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中,努力從實際出發,創造成功經驗,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重視和肯定的情況。

包厚昌同誌於1960年調任江蘇省領導工作。崗位變了,他聯係群眾、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沒變。從他主管全省計劃工作時的文稿來看,他堅持從實際出發,為發展全省的“五小”農用工業,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開創性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蒙冤受屈8年,但堅貞不屈,與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粉碎“四人幫”後,包厚昌同誌重新走上了領導崗位,先後擔任省委書記處書記、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這一階段的文稿體現了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全省撥亂反正,把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所做的許多艱苦細致的工作。

包厚昌同誌並不是一位專業的文字工作者。他的文稿一部分為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所謂“動於中而行於言”,有不能自己者,如他早期文稿中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未來的渴求,以及後來的回憶錄中,對黨所領導的光榮革命鬥爭的讚頌和對革命先烈的紀念;一部分為省市領導崗位上的工作文稿,這是他人生主要曆程的客觀記錄和思想風貌的客觀反映。常言道,文如其人,通過這部文集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包厚昌同誌閃光的一生。

文集體現了包厚昌同誌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就是在離休後,他仍然堅持努力學習,為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立下遺囑,使我們看到他對自己“一生清貧”毫無怨言,仍惦記著為黨作最後的貢獻,並要求子女接好革命的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可貴精神。至今讀來,仍感人至深。

“明鏡高懸存本色,依然當年一工農。”這是無錫市人民贈送給包厚昌同誌的條幅,也是對他長期戰鬥、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最前沿的最好評價和褒獎。當前,我省在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黨風廉政建設,堅定不移地全麵實踐“三個代表”,全力推進“兩個率先”的進程中,整理出版這位曾經為無錫市的崛起和江蘇省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老領導、老書記的文稿,彌足珍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遺產。

基於此,我向全省廣大幹部和群眾推薦這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