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兩浙漫遊後記(2 / 2)

天目山以山來論,原係浙江的主脈,但講風景的變化,卻又趕不上富春山的明媚了。四明龍盤虎踞,大約是王氣所鍾之地;但因為風水太好,我的這一雙賤腳,每每怕向金鼇背上去踐踏,所以直到如今,對雪竇的幽深,天童育王的秀逸,還不敢輕易去褻瀆。

金華的北山,永康的方岩,雄奇是雄奇的,偉大也相當的偉大,我想比起黃山白嶽來,一定要差得多。黃山我未曾領略,但黃山的前衛白嶽齊雲,卻匆匆看過了,隻太素宮前的一角就覺得比方岩要複雜得多。總之這些山,說偉大,還覺得有點兒不足,說秀麗卻根本說不上。

秋天去旅行天台雁蕩,預定的計劃,是由山陰,出剡溪上天台,下永嘉;然後遵甌江而西進,過青田、麗水、縉雲,從永康到蘭溪,再坐船順流而東下的。但一則因公路的橋梁未成,再則因戰後的地方未靖,我們隻望了一望永嘉東北的山水,就從原路跑回來了。最覺得可惜的,是謝靈運所詠的真正永嘉山水(在青田),就是“雙峰對峙,壁立大溪之上,狀似石門”的那條石門瀑布,還沒有看到。同遊雁蕩的一位德國朋友,告訴我說,在青田縣屬黃壇之北,南田之南,東西夾於泗溪浯溪之間,當蒲斜嶺的近邊,有一個大瀑布在,他打算去探一趟險,我想這位德國朋友所說的瀑布,一定是把地址弄錯了的石門洞的瀑布無疑。光緒的《青田縣誌》裏記這石門洞說:“石門山,縣西七十裏,道書為石門洞天。臨大溪,兩峰壁立,高數百丈,對峙如門。深入為洞,可容數千人,六月生寒。飛瀑千仞,中斷,(《方輿勝覽》作:飛瀑直瀉至天壁,凡三百尺,自天壁飛瀉至下潭,凡四百尺。)氵翁蒙作雨狀,隨風飄灑裏許;近視如煙雲散聚,有氣無質,冬夏不竭;積瀑回激,為潭深數十丈。”

其次,所可惜的,是沒有到縉雲的仙都山;據說這山高有六百丈,周三百裏,在縣東二十三裏,道書稱祈仙第二十九洞天。上有獨峰,亦名玉柱峰,峰頂有湖,生白蓮,就是鼎湖,這仙都峰,可以用了船,倒溯九曲溪而上去遊;從前人的遊記看來,似乎仙都峰下處處是石壁,曲曲是清溪,形狀應似紹興之東湖吼山,而規模絕大,形勢絕偉,非有六七日工夫,是遊不遍的。

浙東西的山水,約略看了下來,回到了家裏,仔細加以分析與回思,覺得龔定庵的“踏破中原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的兩句詩,仿佛是為我而做的。因為我的“家山”,是在富春江上,和杭州的盆景似的湖山,相差還遠得很。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原載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