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三聖宮是新縣城邊緣的一座小寺廟,紅磚青瓦,牆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被一溜三扇小門分隔開。那蘭揮別司機,從中間正門走進。她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但知道肯定不是來拜佛的。
因為今天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連周末都不是,廟裏的善男信女並不多,用一雙手就能數清。那蘭從供著釋迦牟尼的正殿逛到觀世音菩薩坐鎮的側殿,怎麼也不覺得這裏是她應該久留之地。
當然,不能白來,她打量著幾名香客,希望找個合適的人選,問一問更多關於鄺景暉的事。比如,鄺亦慧失蹤案,鄉裏的外人知道多少?想想如果寧雨欣到這兒來,也是人生地不熟,她又能得到什麼線索?
“小姐需要帶路嗎?需要買香火嗎?”身邊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了一位年長的香客,真絲襯衫,絲麻麵料的長褲,寬邊遮陽帽,瘦臉上架著一副墨鏡,氣質和其餘那些香客大有不同。他雙手空空,那蘭覺得奇怪,自己如果真的需要買香火,他拿什麼賣給我?
那蘭搖搖頭,說:“謝謝,不用,我隻是隨便看看。”
“你不是本地人。”老者的墨鏡後麵一定是雙高洞察力的眼睛,“可是,外地來旅遊的,也不會到這麼個小廟來。”
那蘭心頭一動,這不正是最好的采訪對象?
“您說的對,我是來……一直聽說梅縣出過兩位豪傑,一個是葉劍英,一個是鄺景暉,梅縣有葉帥的紀念館和紀念園,但是鄺先生還健在,縣裏沒有任何介紹他的名勝。我想多聽些鄺景暉的傳奇。”那蘭想,會不會問得太赤裸裸了?
“為什麼對鄺先生這麼感興趣?”果然,問得太赤裸裸了。
“記者……我是中山大學校報的記者,想寫份關於鄺景暉的介紹……他最近給我們學校捐款,我們想重點報道一下。”那蘭從手袋中取出筆記本和圓珠筆,自己都覺得像是記者。“能不能采訪一下您?”為中山大學捐款的事也是那蘭在前晚上網搜索到的結果,沒想到在這裏派上用場。
老者好奇地打量了那蘭一番,大概在考慮是否該相信這個女孩子的話。
那蘭似乎認定老者的不置可否就是同意,繼續問:“請問您願不願透露姓名,至少,可以告訴我您高壽,另外,在廣助,或者局裏,居住了多久?”
“高壽不敢當,才六十三歲。土生土長的廣助鎮人。”老者顯然接受了采訪,也顯然沒打算用真實姓名接受采訪。
“你們,村裏和鎮上的人,是否都聽說過鄺景暉先生?”
“聽說?”老者笑起來,有點譏嘲的意味,“這麼跟你說吧,村裏和鎮上的所有人,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廣東省省長的名字,但每個人都知道一堆鄺景暉的故事。”
那蘭心想,一說起鄺景暉,好像本地人打的比喻都高度一致。
“您能說一兩個關於他的故事嗎?或者,說說他的家史。”
“一兩個故事?那有點難。就說說家史吧。鄺氏是我們客家大姓,鄺景暉的祖上好像從唐朝就開始定居梅縣,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可以到梅州劍英圖書館去看看,以前就叫梅縣圖書館,裏麵有個地方文獻室,應該有不少相關資料。”老者的墨鏡望向三聖佛像,那蘭忽然覺得,他遠非一個閑極無聊的老香客。
老者開始緩緩踱步:“至於鄺景暉的先祖是什麼時候落戶局裏村的,就隻有去翻他們家譜了。鄺景暉名大業大,我可以保證有專業人士給他修族譜,隻不過需要門路才能看到。現如今的局裏村中,鄺家人丁不再是鋪天蓋地——鄺家子弟,當年出南洋、過台海走掉一批,參加革命走掉一批,剩下的,大多攀著鄺景暉這根高枝進了商界,在村裏反倒不剩幾多。但鄺家的痕跡一點也不淡,鄺家的祠堂每隔幾年會翻新一回,很光鮮,你可以去看看……哦,還有鄺氏祖墳,很大一片,據說鄺景暉直係先祖都埋在那裏,鄺景暉發達後,又買下不少地,足夠後世很多代的下葬,他每年春秋二季,清明重陽,都會大張旗鼓地來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