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朋友罹難眼滴血,再聯合終成大結(1)(1 / 3)

邵三剛得知朋友王孝錫被害後,頓感天旋地轉、五內俱焚,他踉蹌著腳步走到窯院中心,跪倒在地淚流滿麵,痛哭欲絕。家人及其他紅槍會員,也紛紛跪倒在地。

三剛遙天西祭,指天誓日,焚香悼念:“邵某雖生性愚鈍,但十多年前因不忍官府軍閥土匪豪紳的盤剝壓迫,跟隨大哥王仲元起事以來,是非分明,立場堅定,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匡扶正義,為民除害。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君雖與我初次結交,但卻一見如故,吐脯掏心,誌願相投,心心相印。因同為貧苦老百姓著想,結交莫逆。曾蒙君指點迷途,豁然開朗,誠心領教,尊為師長。聞君罹難,救助乏力,羞愧難當。

君英年夭折,齎誌挾恨,人豈不傷?但遺訓尚存,後人效仿。邵某決心繼先烈未盡之誌,廣泛發動群眾,走武裝大聯合道路,繼續開展抗糧抗捐,與官府軍閥進行堅決鬥爭!冥冥蒼天,以鑒我行。”祭罷淚流滿麵,泣不成聲。

大家都無不為他重情感講義氣,朋友情深而感佩。都表示願意跟隨統領繼續與官府軍閥作鬥爭。

民國十八年當地遭遇了曆史上百年未遇的特大年饉。因剛過新年,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絕大多數老百姓家中斷炊,便都挾老攜幼尋吃討要。或挖觀音土,掏鼠洞,刨草根,剝樹皮,成群結隊,浩浩蕩蕩,當時人叫‘钁頭隊’‘口袋隊’。每天都在餓死人,大哭小叫情景非常悲慘。

於是活動在東、北、南鄉的紅槍會組織,便發動饑民對貯糧戶實行“均借”。均借當然是:平均,強借的意思。因在鬥金鬥米的年代裏,誰有糧食肯輕易均借於他人?可又怕紅槍會造反。因此貯糧戶人家也攜家帶口隨饑民混入‘钁頭隊’,裝模作樣。其實大家世代都在一地過日子,誰家有糧無糧心裏都很清楚,更瞞不過紅槍會。

紅槍會首領們商議決定:東鄉饑民打開平修裏修果賈家賈茂財的糧倉。接著又打開良曹裏紳士趙樹林的糧倉。兩處共均借夏秋糧食一百多石。南鄉饑民打開了宮房裏何三信的糧倉,勻借糧食六十多石。北鄉南寧裏饑民也打開了貯糧大戶栗樹成的糧倉。林更裏再次打開了紳士吉老四的糧倉。兩處共計一百三十多石。三鄉饑民共均借地主紳士貯糧三百多石。大大緩解了廣大饑民的燃眉之急,挽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老百姓安全渡過了大年饉青黃不接的特困季節。邵三剛被老百姓捧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大家都說是紅槍會,是邵三剛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們全家的命。紅槍會聲譽大振。

時有西峰人王合正東,人稱快槍手;合水人王三槐;鞏呂人呂風山;宮河人徐正義;盤客人楊森幾支合股武裝兩百多人入夥。邵三剛便及時將其兩百人與黃學會七十多人,及南鄉入會的幾十名熱血青年,共約三百多人,編成四、五、六三個連。楊森、王誌玉、徐正義,分別任連長。此時紅槍會總兵力七百多人,編製六個連,兩個營。駐紮在早勝鎮、宮河、迕逭及湘樂地區。並相應成立了紅槍會總部(設迕逭鎮),邵三剛仍為統領,兼一營營長。王清寶為二營營長。槍械彈藥齊備,勢力空前。

事件發生後,一下又驚動了全縣、全道的土豪劣紳及各級政府衙門。幾日內東鄉的趙樹林、賈茂財,南鄉的何三信,北鄉的吉老四等都一齊彙集在縣長效維國的府中,訴苦告狀,商量對策。

效維國得知後立即快馬傳報向道府反應,並強烈要求速請西峰駐軍師長田金凱分兵圍剿!清原道府認為事關重大,當即派人攜帶錢糧軍需,先請求西峰軍事辦事處,協調駐軍分兵圍剿紅槍會,衛護地方治安。因西峰駐軍有監守寧夏道回民造反之責,因此在錢權利的誘惑下,經三方相互協商,師長田金凱並未經上級批準,私下僅抽調一個騎兵營,四百多人馬,加上縣府一百多警兵,共五百多人草草組成剿匪總部,剿匪總司令由駐軍付營長李斌堂擔任,縣警佐魯均擔任行軍參謀,企圖一舉殲滅邵三剛的紅槍會,以解心中之恨。

消息傳到紅槍會,邵三剛立即招集東、南、北鄉各首領商議對策,首領們聽到後氣憤地說,我們均借富戶貯糧,也不是為了我們自己,是為了救活廣大老百姓的命!何罪之有?竟招官府如此疾惡如仇,還發大兵前來討伐我們,是何道理?

三剛邊吸煙邊慢悠悠地說:“你還以為你們是誰?你們是朝廷的反叛者,是亂黨,雖然這次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老百姓感我們的情,可你還要官府領你的情嗎?休想!你們看看如今國民政府什麼時候把人民利益放在眼裏咧?多年來幹旱少雨,糧食欠收,廣大老百姓曆年糠菜充饑尚難以飽肚。再加上匪患迭出,燒殺搶掠,想想老百姓都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沒有?可是官府哪一年曾減免過人民的賦稅徭役?再說現在這百年未遇的大年饉,隴原大地赤地千裏,尋吃討要的難民成群結隊,大哭小叫觸目驚心,餓殍死屍隨處可見,可官府卻不聞不問,任其自然。饑民無法,隻有組織起來搶奪劫掠,變成了土匪,這就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現在官府就要對我們下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