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宗教禮儀,是指宗教信仰者為對其崇拜對象表示崇拜與恭敬所舉行的各種例行的儀式、活動,以及與宗教密切相關的禁忌與講究。世界上存在著多種宗教,自然也就存在著多種宗教禮儀。為了適應全球性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迅速擴大的需要,了解和掌握宗教禮儀,有利於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更好地尊重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促進交往活動的順利進行。
第335天佛教起源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
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與中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曆史傳統。尤其是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但是這兩個文明古國“禮”之產生的原因卻是一致的。都是從原始宗教形式的祭祀而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大自然的某些不可抗拒的現象,認為有一個神在主宰著,隻要對這些神進行祭祀,就能夠獲得好處。舉行祭祀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矩和動作,這種規範的動作就是最初的“禮”的形成。
在印度。最初的“禮”也是一種祭祀的儀式。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10世紀時。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四吠陀典”,提出“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等三大綱領。其中《沙摩吠陀》意譯為歌詠明論,即是“禮儀美言智論”之意。《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第十二個頌說“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長刹帝利:彼之雙腿。產生吠舍;彼之雙足,出首陀羅。”因此,對每一個種姓的行為都作了極不公平的規定,這種“禮”的規定長達數千年之久。不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佛陀出世、六師等沙門思潮的興起,都公然反對種姓製度。佛教在反對婆羅門教的不合理的製度之外。同時也吸收了其中一些仍然有用的禮儀,從而形成了獨立而又係統的“佛教禮儀”。及至佛教傳入我國,中國人便用自己的尺度“禮”來衡量能否接受這外來的文化,經過長期的觀察與適應,與儒家文化相接合,能夠接受的就全部接受,不能夠接受的就進行改革,從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教禮儀。
禮儀指南
佛教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教義、教規和禮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已經融入所在國家的民族文化之中,並對當地的許多社會民俗和道德規範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336天佛教的稱謂禮儀
中國人素重禮儀,在稱謂方麵亦十分講究。而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特殊,而且頗具神秘色彩。由於佛教的教階、製度在各國不盡相同,稱謂也不完全一樣,如泰國有僧王,但別國則沒有。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稱“方丈”,寺院負責人)、“監院”(負責處理寺院內部事務)、“知客”(負責對外聯係)等,可尊稱“高僧”、“大師”、“法師”、“長老”等。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稱為“比丘”,簡稱“僧”俗稱“和尚”;出家的女性稱“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須剃除須發,披上袈裟,稱為“披剃”僧尼一經“披剃”,即入住寺院,開始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出家的僧尼中,凡是擔任職務的,都各有職務分工,但非佛教信徒很難分清他們的差別,所以通稱為法師就可以了。
禮儀指南
中國人素重禮儀,在稱謂方麵亦十分講究。而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特殊,而且頗具神秘色彩。
第337天佛教服飾禮儀
佛教對出家的佛教徒的服飾有統一的嚴格要求。比丘(和尚)穿的衣服有三衣:一是五衣,即由五條布縫製的內衣,日常生活和就寢時穿;二是七衣,即用布縫製的上衣,禮誦、聽講、說戒時穿;三是大衣,又稱“祖衣”即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縫製而成的衣服,遇到禮儀或外出時穿。佛教徒穿的衣服統稱袈裟(俗稱僧服)。佛教僧人隻能穿染衣,不能穿雜色衣。不過,現在佛教僧人的服裝顏色也有變化,分不同場合,也用黃色、赤色等。
禮儀指南
根據佛教製度規定,佛教徒必須著出家人的服裝,佛門有謂"衣單二斤半",也就是表示佛教講究衣著的節儉、樸素。
第338天佛教飲食禮儀
佛教徒有著一定的飲食禁忌:
1.過午不食
按照佛製,出家人在日出之後至中午之間可進食一次,但超過中午就不能進食。這是佛教中對僧尼的一個戒條,叫“過午不食戒”。在東南亞一帶,僧尼和信徒一日二餐,過了中午不能吃東西。午後隻能喝白開水,連牛奶、椰子汁都不能喝。我國漢族地區因禪宗興起後提倡農禪並重,在田裏耕作時體力消耗較大,晚上非吃東西不可,所以多數寺院晚上都進食,並稱之為“藥食”。然而,在漢地寺院的僧尼中,持“過午不食戒”的人仍不少。
2.不吃葷腥
葷食和腥食在佛門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葷專指蔥、蒜、韭菜等氣味濃烈、刺激性強的東西,吃了這些東西不利於修行,所以為佛門所禁食。腥則指魚、肉類食品。在小乘佛教經典中允許僧人食三淨肉,即可以吃不為他們而殺的魚、肉。東南亞國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到別人家托缽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輪流送飯,無法挑食,所以無論素食、肉食,隻能有什麼吃什麼。我國大乘佛教的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特別是梁武帝提倡戒殺與素食,對後世影響很大,素食成為唐宋以來漢地僧人的標誌之一。而藏地僧人雖然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於氣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所以一般也食肉。但無論食肉與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葷食。至於漢族地區在家的居士,他們有吃長素的,也有吃花素的,如觀音素、十日素、八日素和六日素等。
3.不喝酒
佛教徒都應不飲酒,因為酒會亂性,不利於修定,故嚴格禁止。
禮儀指南
"民以食為天",飲食有維持生命,長養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還有滋養法身慧命的法食,是為充實人生"民以食為天",飲食有維持生命,長養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還有滋養法身慧命的法食,是為充實人生的資糧。
第339天佛教的日常禮儀
1.合掌禮
合掌禮也稱合十禮。這是教徒間或與他人網頁時行的一種禮儀,是佛教徒的普遍禮儀,佛教徒見麵時,左右手合掌,十指並攏,置於胸前。行禮時要專注一心,口中念道:“阿彌陀佛”,以示敬意。一般教徒在見麵時,多施合掌禮,以示敬意。如拜見高僧時,要行跪合掌禮,行禮時,兩膝跪地,雙手合掌於兩眉中間。
2.禮拜
禮拜為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是向佛、菩薩或上座所行禮節。在各種禮拜法中,以“五體投地”的禮法最為殷重,行禮時要雙膝跪下,兩肘、兩膝和頭著地,而後用頭頂尊者之足,表示恭敬至誠之意。出家的教徒對佛像必須行禮拜。
3.南無
南無念“那摩”,是佛教信徒一心歸敬於佛的致敬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名或經典題名之前,以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南無”意思是向禮敬的對象表示敬意。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則表示對阿彌陀佛的致敬和歸命。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4.四威儀
“四威儀”是指僧尼的行、住、坐、臥應該保持的威儀德相,不容許表現出任何輕浮的舉止行為,一切都要尊禮如法。佛教中有三千威儀、八千細行的說法,其中最重要的表現為行、住、坐、臥四個方麵,要求僧尼“行如風、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凡人在寺廟中或在與僧尼交往中,也應注意這些規範。
禮儀指南
禮儀始終是吸引民眾、聯係信徒的紐帶,是寺院修持的重要表現之一,佛教的日常禮儀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佛教徒表達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對於加深佛教徒之間的感情,提高廣大佛教徒的凝聚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340天佛事禮儀
1.受戒
受戒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儀式。受過戒的佛教徒應遵守三皈五戒、十戒和具足戒等戒律。
(1)三皈五戒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三寶弟子。“皈”字有反黑為白的意思,即將黑色的罪業,轉為白色的淨業。在家的男子教徒進入佛門後,必須求一位法師為他授皈依法。受三皈有一種簡單的儀式,叫“方便皈依”。如果舉行正式三皈儀式,須由法師詳細講解皈依三寶的意義,發願從今以後,盡自己的一生皈依三寶。此外,還要受五戒,所謂五戒,即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飲酒,第五不妄語。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之後,方能稱為“居士”,即成為正式的佛教徒。
(2)十戒
十戒是指沙彌、沙彌尼所受的十條戒律。沙彌、沙彌尼所受的十條戒律,除了五戒之外,還應不香花嚴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3)具足戒
別稱“大戒”。佛教僧尼所受的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名。受持具足戒後才能正式成為比丘、比丘尼。
2.功課
在寺廟裏,僧尼每天的必修課為朝暮課誦,又名早晚功課,或稱“二時功課”。寺廟一般在早上4時就打催起板(起床號令),僧尼盥洗完畢,齊集在大雄寶殿,恭敬禮佛,端坐蒲團,聽候大鍾大鼓結束聲。隨後即起,隨眾念誦早課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等,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等為一堂功課,合為二堂功課。晚課在下午4時左右,僧尼立誦彌陀經和跪念八十八佛懺文,發願,回向,放蒙山,這是三堂功課。回向的意思就是將自己念誦的功課回歸向往,使大眾都能親證佛果。以上早晚課誦合為五堂功課,社會上流行的“晨鍾暮鼓”成語,就是由佛教寺廟裏的早晚功課而來的。
禮儀指南
佛教的佛事,又稱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動。它有一整套的固定儀式,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戒、頂禮、功課等,為信徒施主等修福的有佛誕法會、水陸法會等。
第340天進入佛教寺院的禮儀
進入佛寺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
1.行為禮儀
佛寺是僧人修行和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被佛教視為清淨聖地,所以非佛教徒進入寺廟時,態度要誠懇,衣履要整潔,要保持安靜,不能著背心、打赤膊,更不可太暴露,必須穿長褲(女士要穿長裙)。當寺內舉行宗教活動時,不能嬉笑打鬧、高聲喧嘩以及做出其他幹擾宗教儀式或程序的舉動,不能對佛像指指點點。未經寺內事職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為了保持佛地清淨,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製品帶入寺院。
2.稱謂禮儀
對僧尼稱呼,可稱“師父”,或在他們的職務後加“師”字,如當家師、維那師、知客師等。習慣上可稱為“法師”。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問僧尼尊姓大名。因為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後,由師父賜予法名。受戒時,由戒師賜予戒名。因此,問僧尼名字時,可問:“法師上下如何?”(或:“法師法號如何?”)這樣便可得到回答。
3.交往禮儀
佛教徒內部一般不用握手禮,非佛教徒對僧尼或者居士行禮,最合適的是行合掌禮,不要主動與僧尼握手,尤其注意不要與出家的尼眾握手。
4.祭拜禮儀
佛教對每次燒香的支數並無規定,通常入寺拜佛燒香時,每炷香可以為三支,或者為三的倍數,如六支、九支,而有的地方依據民間習俗則炷香的支數是單數。
5.不同國家特殊禮儀
(1)緬甸、斯裏蘭卡等國家的佛教規定,不準穿鞋入寺院或佛堂等神聖的地方。
(2)日本有佛事的供桌上禁忌帶腥味的食品,禁止婦女接觸寺廟裏的和尚和送東西給和尚。
(3)泰國佛教徒忌諱別人摸他們的頭,即使是大人對小孩的撫愛也忌諱摸頭頂;忌諱當著佛祖說輕薄的話和不敬的話;購買佛教用品時忌說“購買”,隻能用“請”,否則被視為對佛祖的不敬。
(4)中國有的佛教徒忌別人隨意觸摸佛的身體、佩戴的念珠等被視為“聖物”的東西。
(5)有人拜佛像時,不可在其前麵行走。
(6)佛像前的拜墊隻供拜佛時跪用,不可坐歇。
(7)拍照前應先注意寺院裏有無特別規定和要求。
禮儀指南
寺院是佛教徒進行宗教生活、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場所。任何人進入佛教都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定禮儀。
第342天佛教的主要節日
佛教的節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區都有所不同。其主要節日有:
1.世界佛陀日
世界佛陀日,又稱“維莎迦節”、“衛塞節”。“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54年規定,公曆5月間的月圓日為“世界佛陀日”,即把佛的誕辰、成道、涅鞶合並在一起的節日。每到這時,一些佛教盛行的國家舉行全國性的大規模慶祝活動。
2.佛誕節
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是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誕生的節日。因為對佛陀的生日說法不一,所以世界各國佛誕節的時間也不相同。根據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涅槃同是四月八日。我國漢地習慣以四月初八為佛出家日,臘月初八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日為佛涅槃日。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其他節日也要在寺院中舉行紀念儀式;藏族佛教徒以農曆四月十五日為“薩噶達瓦節”(佛誕節);傣族佛教徒則在清明後10天舉行潑水節(浴佛節)。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改公曆4月8日為佛誕節,又稱花節。據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條龍吐出香水浴其身,因此在這一節日裏,佛教徒要以香水灌洗釋迦牟尼像,稱為浴佛,故佛誕節又稱浴佛節。在佛誕節,各寺都要舉行紀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