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鼻祖、科幻小說先驅、恐怖小說大師、短篇哥特小說巔峰、象征主義先驅,其作品在任何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創作風格很龐雜,總的來說,色彩瑰麗,唯美色彩濃厚,非常奇特,帶有一種陰暗而怪異的氣氛。
這位上過戰場並在西點軍校學習過的作家,一生飽受爭議。他才華橫溢,卻又生活放蕩,酗酒成性,1849年10月,有人在巴爾的摩街頭發現了爛醉如泥、胡言亂語的愛倫·坡,四天後,他死於“腦溢血”。即使在死後,關於他的爭議仍然無法平息,且愈演愈烈。逝世剛兩天,《紐約論壇報》就出現一篇悼文,對他極盡攻擊,指責他是無可救藥的酒鬼,道德淪喪的惡棍,集傲慢、狹隘、暴躁於一身,簡直無一是處。當然,同時也有人挺身而出,為愛倫·坡辯護,並對一顆文學之星的隕落深表哀痛。
愛倫·坡一生大約寫了七十個短篇小說。其中,偵探推理小說隻有四五篇,卻被公認為偵探推理小說的鼻祖。代表作《毛格街血案》、《瑪麗·羅傑疑案》、《失竊的信》和《金甲蟲》被奉為此類小說的先河。除了推理小說,愛倫·坡還是恐怖小說的大師,他的“把害怕發展到恐懼,把奇特變成怪異和神秘”的風格,深深影響了後世作家。
受到愛倫·坡影響的主要作家有:柯南·道爾、波德萊爾、儒勒·凡爾納、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江戶川亂步、希區柯克等。其中既有通俗小說作家,也有純文學領域繞不過去的大家,全都大名鼎鼎。
愛倫·坡關於小說創作的著名理論是“效果論”,即力圖在作品中先確立某種效果,具體的創作和思考要圍繞這種預期的效果。他認為,“一切藝術的目的都是娛樂,而不是真理”,因此,“在故事寫作方麵,藝術家不妨力圖製造驚險、恐怖和強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應該收到一種效果”。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自己的作品“都是深思熟慮的、苦心經營的”結果。苦心經營,再加上無與倫比的才華、古怪的個性特征,使他的作品獨樹一幟,對於讀者的刺激頗具“效果”,讓人難以忘懷。
愛倫·坡的創作是豐富多彩的。我們這個小說選本,既有偵探類,也有恐怖類、神奇類、心理類、象征類等,能夠大致囊括他的總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