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 言(1 / 1)

民國初年的北京,迷霧般的黑幕,官場赤裸裸的灰暗線條,在史無前例的由皇權專製到民主憲政的轉型實驗之大布景下,顯得更加雲譎波詭。

一位剛出道的新聞記者,自譽不黨之人,懷抱著做一個政治漩渦之上的超然者的熱情,幻想無所偏倚地主持清議,為民生社會請命。

九江人黃遠生,身為《時報》、《申報》、《東方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與劉少少、丁佛言齊名,當時被稱為新聞界三劍客。他那活潑潑的文字背後,發射出活生生的批判性的思想閃電,挾帶著一股時代的狂風,撩起沉沉的大幕,見證民國初創那一段千折百回的曆史。

他有膽略:公然撰文警告三大勢力:袁世凱、國民黨、進步黨。馳騁京都,筆戰梟雄。盡管對袁總統曾有過許多幻想,因愛國而愛袁公,但在擁護還是反對帝製的關鍵時刻,他打了人格上爭死活,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仗。

他有文采:其文字繪水繪聲,風雨滿城,享有“洛陽紙貴”之譽。他那不朽的篇章,帶著彼時彼地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特有的烙印,為中國新聞史留下珍貴財富。周恩來在1918年5月21目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昨天從任白濤那裏取來黃遠生從前的通信看了一遍,覺得他所說的(民國)元、二年的光景,於我的將來政治生涯很有大關係。”

他有創新:他是新聞通訊的創始人,是新文藝思潮的先驅。用胡適的話說:“這位名噪一時的記者是文學革命運動的先驅。在‘五四’以前提倡新文藝是了不起的,其《致甲寅雜誌記者》一文可算是中國文學革命的預言。”

他有痛苦:因為沒有盧梭的膽力,又沒有托爾斯泰的宗教信仰。在民國初期苦難不可終日的年代,一個充滿憂患的愛國青年在黑幕中獨自承受內心的折磨,他格外苦。

他有追求:一個新聞記者在亂世中無可逃遁的彷徨及其對振興中華的渴望。他堅信一切所為無非進步,最後之光輝必燦爛而無極!

他有爭議:一個僅有四年記者生涯的報界奇才,為什麼會使當時最大勢力的兩派政治集團都可能對他動武呢?難怪當今新聞界一位權威人士說:“像黃遠生那樣在亂世中叱吒風雲的新聞記者,現在說來,簡直不可思議,他的有些評論足以使今天的記者瞠目結舌。”

他有缺點。但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他完美。

一個始於匡廬,掙脫夢魘的年輕生命,本已遠走高飛,不料陰差陽錯,在金山灣的夜風中血濺都板街,成為中國新聞史上最早以身殉職的著名記者,留給人們不盡的惋惜與懸念。

歲月匆匆,他所有的這些,非但沒有被光陰卷走,反而如幽靈一直在漫漫時空的走廊中徘徊,“餉我報界,暮鼓晨鍾”。

在新世紀裏,回首百年中國的曲折曆程,那悠悠曆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悲壯與遺憾,但它依然奔流不息。

讓讀者隨本書去體味民初那一段歲月,反過來放眼現實生活,了悟人生,探究生存的意義。也許我們會更加欣慰,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