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滿臉愕然,他們原隻盼望無論是太平軍、清軍還是洋人,打完了趕緊走,不要來找自己的麻煩就謝天謝地了,哪裏敢奢求賠償?這三隊人馬哪一隊都惹不起啊!
可是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村落被太平軍圍住、地保又來通知到曬穀場集合,這使他們的心瞬間沉到了穀地,女人們,尤其是年青的小媳婦與未出閣的大閨女,也不管自己尊相如何,抓把鍋灰就往臉上摸,而壯男沒辦法掩飾,隻能做好被抽壯丁的準備,卻沒料到,峰回路轉,太平軍主動提出賠償損失。
賠償這兩個字,在村民的印象裏,素來隻有自己賠償別人,而從沒人賠償自己,每個人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目中滿是疑惑不解,雖然他們希望這是真的,但沒人開聲,也沒有人走出來,曬穀場上的氣氛憋悶異常。
洪宣嬌小聲道:“王楓,村民不領情啊,這該如何是好?”
王楓無奈道:“誰叫我們太平軍的名聲這麼差?如果不是在南京逼死了十萬人,村民們至於嗎?”說著,給陸大有使了個眼色,陸大有會意的向地保招了招手:“你,趕緊組織村民去地頭,這都幾點了?不要拖拖拉拉!”
“是,是,是!”地保忙不迭的應下,直接衝入村民中拉人,有了他這個地頭蛇出麵,很快的,每家都被拽出一個,男女老少都有,在地保與五十名太平軍戰士的帶領下,向著地頭走去。
王楓也不多說,隻是著將士們把刀槍收起,坐下就地進食,剩下的村民既帶著不安,心裏還有些期盼,不時的翹首望向那遠去的一溜排火把,有時還盯著戰士們手裏的幹餅,暗暗咽下口水。
其實在黑夜裏,雖然點著火把照明,但要想精確核對出損失那是不可能的,隻能指認踩著了誰家的田,大致踩著多少。
據一八五一年清庭編撰的《戶部則例》統計,旗人不算,全國人均耕地麵積為一畝六分,而中國曆史上由漢至明,人均耕地麵積是呈螺旋式增長的,由九畝半增加到了近二十畝,據此推算,明朝中期的人均口糧約為五百公斤,是曆代最高,可是到了清朝乾隆盛世,則陡降至兩百公斤不到,再由道光後期至鹹豐,隨著人口爆炸,人均口糧連一百五十公斤都沒有了,就這還是平均數,如果考慮到貧富差別,貧民的口糧人均有沒有一百公斤都很難說。
江南地區人口稠密,具體到周家莊,貧下農的田地基本上都達不到一畝六分的平均水準,為了維持半飽的生命線,他們隻能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反複耕作,他們的穿著也從側麵表明了他們的貧困。
由於耕地很少,基本上一踩就把一家的秧苗全踩沒了,因此陸大有對於貧下中農,全部按足額計算損失,而唯一的富戶地保家,則按實數估計。
過了一個半小時,陸大有帶人返回,遞上張紙片,並彙報道:“稟監軍與師帥,周家莊全村八十六戶,連地保在內,計有三十七戶的秧苗被我軍踩踏,其中地保家被踩了十三畝。”
紙片上以狗爬字記載著各家各戶的耕地麵積,賠償方案,王楓接過細細看了遍之後,向前喚道:“諸位,我太平軍定下的賠償方案是每畝土地按三百斤大米計算,如果沒有異議,我們現在就開始,下麵,被我報到姓名的人上前領糧!第一位,周大福,家有耕地六畝二分,賠償大米一千八百六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