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人學思想是毛澤東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關於人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改造、人的自由和人的發展的科學思想體係。毛澤東人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就反映在毛澤東的一係列著作、書信、講話、批示和他的全部革命實踐活動之中。
一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研究對象
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澤東是偉大的詩人,筆驚風雨,詩泣鬼神;毛澤東是偉大的書法家,筆走龍蛇,獨成一體……當我們進一步說,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家,他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都是為了解放人、造福人、發展人和為了人時,人們或許有些生疏與新奇。我們的分析正是要從此切入,展現毛澤東人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分析毛澤東人學思想的學科性質,界定毛澤東人學思想的曆史地位。
(一)人學及其研究對象
解讀毛澤東人學思想,首先不能不回答什麼是人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人學的研究異軍突起,論著頗多。但多年來,關於人學的概念在學術界至今仍比較模糊,關於人學的研究對象亦仍然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看,大體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學從根本上看是社會科學。理由是,人雖然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自然屬性隻是人的自然前提,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而且它製約著人的自然屬性。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並列的獨立科學。它強調,自然科學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社會科學以社會為研究對象,人學則以整體的人為研究對象,人學的目的就是係統而完整地認識人和理解人。第三種觀點認為,人學是一門綜合科學,是對從不同方麵研究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是對人的科學的綜合研究。(參見孫鼎、李中華主編《人學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第四種觀點認為,人學是關於作為整體的人及其本質的科學。(參見黃楠森、夏甄陶、陳尚誌主編《人學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這種觀點強調,人學不同於人的科學(sciencesofman),因為人的科學一般是指關於人的各種科學,凡研究人的某一方麵的科學都是人的科學,如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人體心理學、人才學、管理學、倫理學等。人學也不同於人類學(anothropologia),因為人類學是研究區別於動物等其他物種的人類的科學。人類雖然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的,但人學與人類學仍然有很大的區別。人學也不同於人的哲學,人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而人的哲學則是一門應用哲學,是人學中的哲學問題,即人學中的原則性部分。第五種觀點認為,人學是介於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帶有哲學和科學的雙重性質。它以人的哲學為指導,以人的科學為基礎,是更多地具有哲學性質的科學。第六種觀點認為,人學是哲學學科中相對獨立的一個分支,是以完整的人為研究對象,從整體上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
事實上,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人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說它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因為對人的研究和探索古已有之,從蘇格拉底提出的“認識你自己”開始,到費爾巴哈唱出了“他心愛的歌”:“人是什麼?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再到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科學學說,人的問題一直是人類探索的中心議題。說人學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因為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作為獨立的人學理論至今尚未出現,至少尚未得到學界的一致公認。即使是對於人學概念、人學研究對象及人學主要內容,也尚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在我國,大多數學者所理解和使用的“人學”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也不盡相同。僅如上述,無論是綜合說、並列說、包含說或交叉說,都隻能說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筆者看來,人學可以而且應當作廣義和狹義的界定。廣義上的人學,應該是一門包括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心理學、邏輯學、倫理學等一切有關人的學科在內的全麵係統闡述人的各種問題的綜合性的大學科。狹義上的人學,是以人的科學為基礎,以人的哲學為指導的交叉性的新興學科。人學的這種“交叉科學”屬性,不是指人學是人的哲學與人的科學之間的“交叉”部分(如圖一所示),而是說人學是充分吸收了人的哲學與人的科學材料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門新興學科(如圖二所示)。在“人的哲學”、“人的科學”與“人學”的品字狀結構關係中,人學既充分吸收了“人的哲學”與“人的科學”的思想材料,又發展了它們,超越了它們,形成了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性質的一門科學。
人學之所以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性質,在於人學與人的科學相比較,人學更具有一般性、抽象性和整體性。我們知道,人的科學是關於人的某一方麵的科學,因此,人的科學已形成多門學科。按照對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的區分,人的科學相應可以區分為人的自然科學、人的社會科學和人的精神科學。根據對人的自然屬性的不同研究,關於人的自然科學相應又形成許多具體學科,如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學、人體組織學、人體形態學、人體細胞學、人體胚胎學、人體遺傳學、人體病理學、人體醫學,等等。依據人所從事的社會活動的不同,關於人的社會科學相應形成了不少獨立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等。根據人的精神屬性和人所從事的精神活動的不同,關於人的精神科學已形成了諸如認識論、邏輯學、美學、心理學,等等。
將人的科學區分為三大門類,隻具有相對的意義,每一門類中各學科的區分也是相對的,因為它們並非完全並列,有的相互滲透,有的相互交叉和包含,但不管怎麼說,它們研究的隻是人的問題中的某一方麵。而人學,則具有綜合和抽象的性質。它不是各門關於人的科學知識的簡單彙集,而是把各門關於人的科學知識加以綜合和整理,使之係統化和理論化,研究各門人的科學提供的關於人的問題之間的聯係和關係,建構一幅關於整體的人的完整圖景,提供一個關於人的問題的整體的理論認識。
人學之所以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性質,在於人學也不同於“人的哲學”。人的哲學是一門應用哲學,是人學中的哲學問題,即人學中的原則性部分,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關於人的本質、地位和使命的哲學學說。古往今來,研究人的哲學學說林林總總,蔚為壯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一,人學沒有從哲學的大體係中相對獨立出來,隻是不同哲學學說的從屬物,是哲學中的一部分。其二,人的哲學研究的“人”,是“類存在物”意義上的人,也就是,人的哲學研究的人隻限於“人類”的層次,“類”以下層次意義上的“人”,基本不在它的視野之內。其三,“人的哲學”實際上乃是哲學對人本質的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但這種認識和理解由於“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過於抽象和玄乎,因而使得它不是對“人”的全部理解,缺乏整體性和具體性;有的哲學理論由於其抽象晦澀或其特殊動機,甚至這樣或那樣地遮蔽起了哲學應有的人文關懷,造成了哲學的人文缺失。因此,人的哲學的理論觸角沒有也不能伸展到關於人的問題的一切方麵。因此,“人的哲學”是不可能代替人學、取代人學的。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人學既不同於“人的科學”,也不同於“人的哲學”,但人學又確實離不開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它是以人的哲學為指導,以人的科學為基礎,以整體的人(或曰“類個人”)的屬性、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理論體係。就人學與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的關係而言,我們讚成這樣的觀點:人學更接近於人的哲學,更多地具有哲學的性質。因為,人學對於整體的人的屬性、本質與發展的綜合研究,更多地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概括性、抽象性和綜合性;人學研究的方法更多地要借助於哲學的辯證思維與係統思維的方法,而人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又成為人的哲學更好地聯係實際的橋梁和中介。但很顯然,人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新興學科,它有自身獨特的內在本質和明確的學科性質,與其相鄰學科在對象、內容上既有明確界限又有相連、相通之處。正因為如此,人學的交叉性新興學科地位應該是能夠得到確立的。
(二)關於“毛澤東人學思想”
在國內出現的“人學”研究熱中,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研究似乎相對“冷”一些。近些年來,報刊上關於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研究文章很少,論著更是鮮見,有人甚至質疑“有沒有毛澤東人學思想”,對此,我們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創立的“毛澤東思想”,內含著他把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近代西方人學思想、中國傳統人學思想與其拯救人、解放人、造福人和發展人的社會實際相結合而創立的毛澤東人學思想。從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理論來源看,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人的本質、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發展的人學思想,毛澤東心領神會,奉為經典,繼承和發揚了這一理論;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法、墨諸家,特別是儒家的人性論、人的本質論、人的價值論、人倫論等等,毛澤東更是耳熟能詳,得其精髓。高深的馬克思主義修養,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使毛澤東人學思想的形成具有了內在必然性。從毛澤東一生的偉大革命實踐活動看,從毛澤東作為職業革命家開始,他就立誌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己任,把拯救人、解放人、造福人和發展人作為他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青年時期,他就立誌“要將廣大痛苦的人變為幸福的人”;中年時期,他領導人民求民主、爭自由,倡導軍民一致、官兵一致、人人平等;晚年,他致力於創建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嶄新的理想社會。他一生中,最看不得人民受苦、老百姓流淚和小人物受壓;他曾為普通百姓的痛苦而流淚,為解放多年後的農民還在咽糠菜而羞愧,為小人物的不公正待遇呼籲……他的胸中裝著全體人民。“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曲唱遍全國、響徹環宇的《東方紅》,是人民心中的頌歌,是毛澤東人學思想外化為實踐,得到億萬人民深刻認同的曆史記錄。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艱辛探尋,上下求索,創立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從已公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軍事文集》、《毛澤東調查研究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和《毛澤東書信選》等一係列著作到一批尚未完全公開的文稿、批語、書信、談話等等看,它們無不體現了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和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的思想,無不體現了以大寫的“人”——人民群眾的翻身解放、自由民主和富裕幸福為主旨的思想。因此說,全部毛澤東思想,本質上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
在毛澤東思想中,不僅其主題、宗旨是“以人為本”,“毛學”即“人學”;而且就其各個曆史時期的代表性著作而言,大量篇章為我們勾勒出了清晰的“毛澤東人學思想”的理論輪廓:《關於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是毛澤東已公開發表的專門人學著作,集中闡述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的社會性;《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揭露了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農民基本人權的四條繩索,中國革命的目標主要就是要砍斷這四大繩索;《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闡述了毛澤東倡導的官兵平等、軍民平等,把人當人看的人學主旨;《實踐論》將人的本質明確界定為“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曆史發展”,係統分析了人的實踐在人的認識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人的認識對於實踐的能動性作用;《矛盾論》闡明了人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的矛盾運動,而其最根本的乃是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個性,以達到對具體事物的具體分析;《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深刻分析了人的自覺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特點,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是戰爭中克敵製勝的關鍵所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入分析了人學的基本問題——人性問題,闡明了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抽象人性論。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關於人的問題的探索進一步深化:《論十大關係》深刻論述了充分調動人的一切積極因素,並盡可能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重要性;《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則對於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作了全新的係統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以人的實踐為基礎,探討了通過人的實踐可以使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進而認識必然、獲得自由的途徑。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提出的“五七指示”,全麵闡發了關於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理論,描繪了一幅主兼結合、又紅又專、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人的全麵發展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