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可持續旅遊理論
一、起源與演變
(一)可持續旅遊興起的理論背景
工業革命以後,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類以人定勝天的主人姿態,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相背離的道路上走過了近三百年的曆史。二者的背離主要表現為人類掠奪式地向大自然索取,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排放廢物,走了一條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道路。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造成了全球性的資源惡化和生態破壞,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在大自然負麵回報麵前,不得不總結環境與發展相互關係的經驗和教訓,開始尋求一條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的道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之後,贏得了世界各個行業的廣泛支持,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旅遊活動強度加劇的同時,也對旅遊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係列不利的影響,有些影響甚至嚴重到損害旅遊業賴以存在的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質量,導致旅遊地衰落的加速。基於對這種現象的研究,1980年代,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Tourism)的思想開始萌芽,並在1990年代得到廣泛的重視,它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主題在旅遊方麵的積極響應和深刻理解。
(二)可持續旅遊演變曆程
可持續旅遊的理論來源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從西方社會發端的,其標誌是1962年美國人RachaelCarson)《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其發展大體上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起萌階段(1962~1971),二是形成與發展階段(1972~1991),三是實踐階段(1992年至今)。可持續發展(StustainableDevelopment)源於持續性這一概念,是由生態學家首先提出的即所謂生態持續性(EcologicalSustainability),最初是著重於從自然屬性定義可持續發展,即“保護和加強環境係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後來又出現了從社會屬性、經濟屬性和科技屬性定義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但真正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是擔任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Commissi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主席GHBrundtland夫人於1987年4月提出的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CommonFuture),又名《布倫特蘭報告》,並在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公認。該報告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對當前人類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麵而係統的評價。布氏認為,可持續發展應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三層含義:(1)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生態係統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在發展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手段管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2)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主張保護生態係統的生產力和功能,維護自然資源和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3)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張長期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保證資源與收入在當代人之間和各代人之間公平分配。這些觀念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是為謀求新的發展模式而建立的新的發展觀,也是研究旅遊可持續發展和推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在此期間,1989年,由眾多國家參與的各國議會大會在荷蘭海牙召開,會上第一次明確而正式地提出了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口號;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提出了可持續旅遊發展的主要框架和目標,較全麵地反映了可持續旅遊發展的行動領域和基本內容。會議提出了《旅遊持續發展行動戰略》草案,構築了可持續旅遊的基本理論框架及主要目標:“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改善旅遊接待地區的生活質量;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曆;保護未來賴以開發的環境質量”。1993年,一本專門以可持續旅遊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刊物———《可持續旅遊》在英國問世,可持續旅遊研究有了一個嶄新的起點,標誌這一思潮已在旅遊理論界形成規模。
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環境規劃署(NUEP)及世界旅遊組織(WTO)等,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蘭沙羅特島專門召開了“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製定並通過了《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及《可持續旅遊發展行動計劃》,為可持續旅遊的發展規劃提供了一整套行為規範和具體操作程序。
1996年,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理事會和地球理事會聯合製定了《旅遊業21世紀議程》,將聯合國製定的《21世紀議程》具體轉化為全球在發展旅遊業方麵的行動綱領。2002年被確定為國際生態旅遊年,是促進可持續旅遊發展的關鍵性一年。2002年5月19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共同發起的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議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開,最後通過了《魁北克宣言》。這次會議的宗旨是推動各國政府、旅遊景點的居民、旅遊經營者和消費者為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更好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