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的組成及劃分——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的原則——中國的利益
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文件的精神,國際管轄海域,主要由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組成。
一、公海——各國均有平等享有
自由的原則——中國的權益(一)公海的概念和意義
1.公海的概念
“公海”即國家管轄海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過去也有將領海以外的海域通稱公海的。例如,1958年《公海公約》第一條規定,“公海”一詞是指不包括在一國領海或內水在內的全部海域。但這個概念現已不能反映當代國際海洋法的實際情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6條對公海的概念作了如下規定:“適用於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換句話說,現在的公海是指沿海國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群島國的群島水域以外的全部水域。
2.公海的意義
(1)公海是聯係各國海上運輸的紐帶,是交通要道。自古以來,海洋就是各國共通的大道。曆來的統計數字表明,在各種運輸中,海上運輸一向居於主導地位。今天,在貨運流量中,海上運輸約占國際總運輸量的75%—80%,世界海運量近20年來增長了三倍多。有資料統計:1965年世界海上貨運量為16.36億噸,1975年為30.4億噸,1990年為50億噸。由於海上運輸具有船舶的運載量大,海路設施的投資相對比較小,運貨消耗功率最低的特點,所以海上運輸是一種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它的成本比鐵路運輸低40%—45%,一艘5000噸的海輪,便相當於100多節火車和1000輛卡車的貨運量,其燃料成本僅有陸路運輸的20%—30%。用輸油管輸送石油,輸送2500公裏,價值要增長一倍;用萬噸級油輪運油,航行12000公裏,價值才增長一倍;而且,船隻越大,運費越低。1艘萬噸油輪,航行8000公裏,每噸成本7.29美元;15萬噸的油輪,其每噸成本就降為1.69美元。海上航路是自然界無須回報的天賜的“禮物”,它無需耗費巨資去開辟,也無需耗資去維修。同時在一般情況下,海上的航路通行能力,是不受限製的,而且可在同一航線上同時有多種航道通行。海上運輸,還不受貨物品種的限製,固體、液體、氣體等等,均可運送。
由於海上運輸的特點和它對一國經濟乃至國際經濟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沿海國或內陸國,都努力保護本國的海運業,積極建立和發展自己的運輸遠洋船隊。根據英國勞氏船級社的統計,截止1984年7月1日止,世界100總噸以上的商船總數為76068艘,其中油輪為6647艘,就是說,全世界有70000多艘商船在海洋上航行。因此,確保作為海洋主體和主要航線的公海的航行自由是至關重要的。
(2)公海是資源的寶庫
海洋漁業,是人類的傳統生產活動,具有悠久的曆史,特別是沿海各國人民的主要生活來源。科學研究發現,人的一生都需要鈣,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鈣約占人體所有礦物質的39%,它在體內有許多功能。據研究顯示,一般成年人,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補充鈣10毫克,嬰兒需鈣量最多,每人每天約需要400毫克,13至14歲兒童需要900毫克以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又比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多補充400至500毫克鈣。如果兒童食物中缺少鈣,體內又缺乏維生素D的話,那麼就會得軟骨病,站不起來。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如鈣質減少,骨質就會變鬆,容易骨折,所以需要補充600—800毫克鈣。人們如果缺鈣,還容易造成心血管病,所以人們多吃含鈣量多的食品是必要的。而水產品,其無論是淡水中的,還是海洋中的,其含鈣量都是相當豐富的。以每百克計算,鯉魚的含鈣量為53毫克,青蝦為99毫克,鯽魚為132毫克,黃魚為98毫克,蝦米達882毫克,最高的是蝦皮,每100克含鈣量高達2000毫克。所以從70年代起,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興起保健食品的熱潮中,水產品則成了具有特殊滋補功效的佼佼者,尤其是日本人愛食水產品,年人均吃魚量高達70多公斤。有資料統計,目前數日本為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把魚、水產品作為日常主要食品之一,不能不說是一個極重要原因。
椐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近700多萬人口從事工業捕魚,年捕獲量在6000萬—7000萬噸左右。1976年世界大噸位(100登記噸以上)的捕魚船,共有19651艘之多,總噸位超過1180萬噸。此外,尚有大量的100噸以下的各類漁船沒有統計在內。日本從事捕魚的約有300萬人,魚和其他海產品的年獲量在1000萬噸以上。在過去年代裏雖然世界漁獲量的80%以上在近海較淺的海域內捕獲,但由於當時領海較窄(12海裏以內)所以有相當大的捕魚區仍然屬於公海的範圍。到了70年代,由於近海過度捕撈,大陸架漁區資源衰減。為了阻止海洋大國遠洋漁船在他國近海的掠奪性捕撈,許多發展中沿海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漁區保護區,故其漁產量有了明顯的增長,而那些強大的水產國卻減了產。因此,自70年代後期起,一些海洋大國開始轉向深海、大洋去捕魚,並大力發展深水捕魚技術。例如:原蘇聯的漁業作業區已從北大西洋擴展到南大西洋,從白令海和東北太平洋,南下到赤道海域,甚至遠達南極水域。戈爾什科夫《國家海上威力》一書寫道:“盡管許多國家擴大了領海區,建立了200海裏漁業專屬區,使年產可達千萬噸,占大陸架捕魚區麵積40%的水域成了外國船隊的禁區,但其捕魚量仍提高了兩倍”。聯合國FAO對世界海洋漁業資源年可捕量的總體價值中指出:公海漁類資源:中層魚類可捕量1億噸,金槍魚250萬噸,頭足類1000萬噸至1億噸,竹莢魚類250萬噸,而目前各國從公海捕魚總量年不過300萬噸。由此可見,公海捕魚將成為各海洋國家海洋捕撈業發展方向。公海的法律地位將日益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和重視。
(3)公海為全人類提供了廣泛的開發利用空間
從科學的觀點來說,世界海洋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實驗場。自本世紀60年代後,建立各個水域的海上人工島和其他設施得到迅速發展。美國、日本、西德等發達海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建造各種類型的人工海洋島嶼和其他設施,應用於經濟、工業、交通、通訊、海洋地質、氣象預報、太陽能電站等各種目的,甚至被用於軍事方麵,如海軍行動和演習,試驗核武器、火箭和導彈,布署常規和核武器、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