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三軍一江山島聯合登陸戰(14)(1 / 2)

18日早晨,天空碧藍一片,旭日的光芒顯得特別燦爛而溫暖。這一切凝聚著半年來參戰氣象人員的心血,同時也滲透了“前指”首長的熱情。

沒有“前指”首長的親自過問,提示意向,指點問題,沒有“前指”首長處處予以關懷、信任和支持,並給予許多有利的工作條件,那麼,氣象人員也難作“無米之炊”。

18日傍晚,當大批艦艇勝利返航後,海上風平浪靜的景象也消失了。風逐漸增大起來,雲量也布滿天空,19日下了小雨。

不過,這些都無關大局了。隻是它說明了“東風”有限,我氣象人員“借”得巧,我“前指”首長用得妙。

這是一次氣象作戰保障十分成功的典型戰例,“天時”對一江山登陸戰的勝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確及時地掌握和運用好這段的天氣,是此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徐傑,河北遷安人,30多歲,瘦瘦的個子,顯得謙虛而又老成。他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考取了留美公費生,因暈船而未能成行。解放後,他一直奮戰在浙、閩前線,為建立華東空軍氣象隊伍和一江山的戰鬥,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一江山戰役勝利後的慶祝酒會上,張愛萍司令員特意走到徐傑同誌麵前,向他敬酒說:“你為人民立了大功!”“登指”參謀長王坤還提議:“為氣象人員立頭等功!”

徐傑同誌後來轉業到南京地方工作,生活上遇到了許多困難時,張愛萍得知後,還寫信給當地政府照顧這位有功之臣。

1999年,由國防大學編寫劇本,並與總參軍訓部合拍的《一江山島戰役》VCD電教光盤,其中有我介紹徐傑同誌對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和對戰役指揮員定下決心時所起的關鍵作用的經過情景,頌揚他在一江山島戰鬥中的曆史功績。的確,氣象人員功居戰先,他們的功績必將隨一江山“英雄島”的美名永存。

後勤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從來都是軍隊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它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作好後勤保障工作,張司令員明確指出:“在登陸作戰中,一切以保障登陸部隊的順利實施登陸為準繩。”也就說,保障登陸兵在一江山島灘頭登陸,並向縱深陣地發展,擊退敵人可能的反登陸,迅速占領最高峰一一203高地的全過程,是後勤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務。

這次渡海登陸作戰與過去在陸地作戰相比,不僅是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涉及麵廣:而且技術保障要求高,活動區域大,所以,後勤保障工作比以往“小米加步槍”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因此,各級領導對後勤保障工作均比較重視。一江山登陸作戰的後勤工作,是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完善和得到提高的。

1954年8月,在一江山島登陸戰準備之初,浙江軍區在受領了統一負責後勤的任務之後,立即抽調三分之一人員由後勤部長周桂生同誌全麵負責,實行統一計劃、統一組織、分頭供應,來進行後勤保障的準備工作。在部隊分練階段,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發現此種組織形式很不適應三軍聯合登陸作戰的要求。因之“前指”請求華東軍區後決定,成立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後方勤務部,簡稱“聯勤”。

12月11日,軍委批準了浙江軍區代司令員林維先同誌為“前指”副司令員主管“聯勤”工作。除周桂生部長外,華東海軍後勤部長申元軍、空軍後勤部長盧洪海也參加“聯勤”領導。“聯勤”是以由浙江軍區後勤部抽調的100餘名後勤幹部為主,和由海、空後勤部門抽調的54名後勤業務幹部共同組成的。

“聯勤”機關設組織、計劃、財務、軍需、油料、運輸、衛生、交通指揮、技術保障等科、處。

“聯勤”分工是:

——海、空軍後勤負責專用物資供應和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