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今日一江、大陳、椒江(2)(3 / 3)

海門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裏生活、戰鬥五個春秋一一結婚生子,有著特殊的感情。今日的椒江巨變,使我為之振奮。

今日椒江,以海港為依托,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謀求同海外的經濟合作和往來。港口興旺,工業發達,“海陸空”交通便捷,電力、水源充餘,通訊良好,信息靈通,商業繁榮,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為抵禦台風侵襲大患,椒江投資3億多元,構築了百裏防海潮的水泥石砌大堤。既保證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又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改革開放的大潮,使椒江從海邊集鎮崛起成為現代化的港口新緘。如今,她年輕的英姿、勃勃的生機而引世人矚目。

交通便捷,旅遊發展良好,旅遊人次突破100萬,旅遊業總收入8億多元。椒江景點有13處,位於市區中心的楓山頂建有千年古刹清修寺,宋高宗南渡時,曾遊此,並禦筆題“清修風景千年在,滄海煙嵐一笑開”楹聯。還有古跡八景:層樓曉鍾、馬朗鬆石、山閣書聲、南湖垂釣、石洞聞潮、鵝岩吐煙、楓山觀日、白雲晚眺,曆來是人們休假度閑之處。涉外飯店和星級賓館能滿足旅遊需求,休閑場所星羅密布,使遊客留連忘返。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位於市中心風景秀麗的楓山北麓。1955年1月18日,我陸、海、空三軍首次渡海聯合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一江山島守敵,勝利解放了一江山島。為紀念英勇戰鬥而光榮犧牲的454位烈士的功績,195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此興建了“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在國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現已成為國家、省、市、區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3月31日,國務院批準其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目前,又被國防大學定為五大愛國主義教學基地之一,進行國防教育。烈士陵園年接待參觀、遊覽人數約10萬,其中清明期間約6萬人次,最高日可達1.5萬人次。陵園地處椒江城區中心,周邊綠地同時也成為開放型的市民遊憩、晨練和休閑的主要場所。

為了迎接紀念解放一江山島50周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椒江區委、區政府決定投資1億多元,對座落在市中心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擴建,目前已破土動工。追憶曆史,弘揚軍威,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渡海聯合作戰勝利紀念城。擴建以後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除原有的紀念塔、紀念館、陳列館、紀念碑、紀念亭、群雕、紀念牌坊、墓群、墓道外,正在擴建的有紀念廣場、戰鬥陳列館、演視廳、祭奠廣場、將軍題字碑林、單體雕塑和組雕等,進一步反映當年陸、海、空三軍首次渡海聯合作戰的動人場景。三軍將士功業千秋,光昭日月,氣壯山河。

在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勝利50周年之際,回首當年,無限感慨。由於那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當年一些中、高級指揮員現在多數的已經與世長辭了。已知的有:當年“前指”司令員張愛萍,副司令員林維先、聶鳳智、彭德清、馬冠三,參謀長王德:“登指”司令員黃朝天和副司令張元培、曾昭墟:政治部主任張浪和參謀長王坤、副參謀長陳雪江;“海前指”副指揮邵震:“空前指”副指揮安誌敏:“聯勤”部長周桂生:政工組長王良恩;陸軍戰鬥英雄毛張苗副團長;海軍第三大隊長陳伯均和空軍戰鬥英雄劉健漢、宋宗周和“前指”作戰處副處長蔡群帆、參謀方宗嶽、鄭武等。這些為革命赤膽忠心、戎馬一生的老將軍、老戰士馳騁戰場,全心全意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烈士精神照千秋,英雄氣慨貫長虹。在解放一江山島作戰中光榮犧牲的指戰員和積勞成疾而仙逝者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