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會見唐宋八大家(1)(1 / 3)

1

茅坤老師要編書了。

茅坤何許人也?他和四大名著的前三位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是同一時代的人。《三言》的編著者馮夢龍,他也曉得。他,明代作家,今屬浙江吳興人,生於1512年,卒於1601年。他在嘉靖年間中了進士,便想走仕途了。沒想到隻做了廣西兵備僉事,便卡住了。日升月落,春去秋來。年歲越來越大,誌向越來越小,終於悟出了“自己不是當官的料”。可人來到世上,也不能白來一回啊?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你說,是不是?於是,便飽讀詩書,著書立說,終於結成了《百華樓藏稿》,還有《茅鹿門集》。茅坤和我們今天的一些文人一樣,也犯這樣的毛病:書讀得多了,寫作起來常常是眼高手低。他這個人,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百華樓藏稿》,還有《茅鹿門集》,不可能像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小說那樣有鮮明的特色,代表一個時代而流芳百世。要想在文壇占領一席之地,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於是,他想到了編書。

他的想法一說出,家裏家外便熱鬧起來。許多文人作家拿著書稿蜂擁而至,為入編入選而一口一個“茅老師”、“茅老師”的就叫開了……就這樣,茅坤手下便有了一撥崇拜他的弟子。自古文章是一家,你抄我來我抄他。你不信嗎?大唐王勃的《滕王閣序》好不好?這不到千字的奇景文字,竟然有好幾處是抄襲來的。舉例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則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的句子,就有出處:《後漢書.馬援傳》雲,“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續逸民傳》說,“嵇康早有青雲之誌。”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也有出處……你說大才子王勃是有意抄襲嗎?肯定不是。隻不過犯了現代人的通病: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也會溜。熟讀的結果,是熔化在腦海裏了,熔化在血液裏了。你又怎麼能武斷結論是抄襲呢?有人說,文壇幾千年的曆史,就是抄來抄去的曆史。抄來抄去,便互不服氣,於是便有了文人相輕,便有了互相攻擊。為了能把對方攻擊打倒,便需要誌同道合的盟友,於是,便結黨結社,有了“統一戰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種習氣風俗,從春秋戰國孔子開始一直沿襲至今,算起來少說也有2500多年了。茅坤有了自己的隊伍,便向當時的“文壇霸主”王世貞叫板了。王世貞雖然比他小14歲,但進士比他中得早,文章寫得比他好,官也比他當的大,一直做到南京刑部尚書。因此,門生滿盈,再加才華富贍,便一舉操柄文壇,成了霸主。任何幫派體係,要想站得住腳,必須拉大旗做虎皮,有一套理論,用今天的話說,叫做“理論指導實踐”。當時,王世貞的名下,有個叫李攀龍的,號稱“文學理論家”。他認為,“文章與時相高下,唐以後且薄不足謂”。因此提出了“其書非先秦兩漢不觀,其言非古昔先王不稱”的理論。隨後又主張,“視古修辭,寧失諸理”。王世貞自然比他高一籌,把李攀龍這個理論家的主張簡略歸納為通俗易懂好記上口的八個大字:“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比王世貞整整大12歲的李攀龍連聲說好,在場的宗臣、謝榛、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隨後附和……於是,“後七子”的理論就誕生就盛行了。茅坤首先站起來反對這一理論,“文章以道相盛衰。詩必盛唐,宋詞呢?唐時文章耳目新,大宋歐陽一派林……”茅坤並不是孤軍作戰,他的叫板立刻得到了歸有光的響應。歸有光以“窮鄉老儒”自稱。他怒斥道,“文必秦漢是個什麼玩意?難道一輩妄庸巨子,想刮擬古剽竊之風不成?”說道歸有光,當時的名氣比茅坤大多了。他著作的《震川先生集》裏,有很多是名篇。《項脊軒誌》、《寒花葬誌》、《先妣事略》等隨手沾來,不虧為其代表作,至今還被我們一些大學選做學生的語文篇目來讀。歸有光崇尚唐宋韓柳歐王散文的風格,自己亦文筆樸實,所記所寫多涉國事民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家庭瑣事和親朋聚散的描寫充滿深情,叫人有“由情生景如臨其境”之感。歸有光文章寫得好,九歲就能文,可奇怪邪了門的是——考試,卻總不過關。嘉靖十九年,他鄉試中舉,從此以後一連八次會試都不及第。於是,他就心灰意冷遷居嘉定安亭江邊,開始了著書講學,最終收弟子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自稱“窮鄉老儒”。茅坤的“唐宋文章論”,引起了歸有光的共鳴。他的講學就常常從韓愈的《昌黎先生集》、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還有歐陽修的《歐陽文忠集》、王安石的《王臨川集》裏下笊拎。他知道茅坤正在編書,便提議到,何不編輯一部唐宋文集教弟子?茅坤沉思不語。

第二天,歸有光派王慎中、唐順之給茅坤送來了一大包東西。

茅坤打開一看,是《新唐書》,還有《宋史》。再有,就是韓愈等人的簡介。

地球停止轉動時 地球停止轉動時 地球停止轉動時 地球停止轉動時

有光兄送這禮物是啥意思?歸有光年長茅坤5歲,茅坤因故問他二人。

先生說,你先看這些人的簡介,然後再到《唐書》、《宋史》尋找他們有關的傳記。由淺入深,答案自然而然就有了。到那時候,茅坤老師就有用得著學生的了。就此告辭,請老師留步,學生到時候再來。王慎中、唐順之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