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會見唐宋八大家(6)(1 / 3)

在金陵燕子磯碼頭,蘇軾忽然有了拜訪王安石的念頭。元豐二年(1079年)烏台詩案,要不是他在金陵的臥旋,自己恐怕活不到今天呢?

對於蘇軾的來訪,王安石一點也沒想到。當時,王安石正臥病在床,見蘇軾到來,忙從床上爬起,急喚仆人:“擺酒接風。”

蘇軾從黃州來看王安石,王安石格外高興。

王安石帶病熱情款待蘇軾,讓蘇軾異常感動,往日怨情不快,頓煙消雲散。

王安石不勝酒力,蘇軾豪飲,但王安石還是陪蘇軾多飲了許多。此時,王安石已經是64歲的老人了。蘇軾雖然隻比王安石小十好幾歲,這一次卻稱:“晚生見了老師,不由得肅然起敬”。飲酒間,安石與東坡談得十分融洽,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談到“醉翁之意不在酒”。談到歐陽老師,王安石說:“歐陽老師最器重你,他要設法讓你出人頭地。”蘇軾說:“你還記得歐陽老師讚美你的詩嗎?‘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歐陽老師最器重你。”

王安石若有所思:“丁醜、乙醜一輪回,去時今日歐陽老師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十二年了。我有愧於歐陽老師啊!”二人喝到月上三更方散。

第二天,蘇軾欲告辭,王安石說啥也不讓走:“常州金陵近在咫尺,住上數日不妨。老兄帶你逛逛金陵,說不準還有幾首好詩好詞問世。”

“老師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空前絕後,晚生就是想寫,亦不敢班門弄斧了。恭敬不如從命,那就住上幾日,隨你逛逛金陵。不過,你的身體可不行啊?!”

“怎麼不行?想你想的,你來就好了。”說罷,王安石爽朗地笑了。

吃過午飯,蘇軾騎著毛驢跟著王安石去了北山。

金陵北山風景秀麗,是王安石入朝為相時的舊戀之地。王安石騎在驢上觸景生情,作《北山》詩一首。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蘇軾亦在驢背上,不免奉和之意,隨即押安石韻腳唱和:“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皇帝駕崩,哲宗即位,宣仁皇太後垂簾聽政。立即召司馬光離洛陽返京城,任宰相,全權處理國事。

司馬光一上台,立刻貶變法執法之人,啟用反對變法和對變法有意見的人入朝為官。司馬光首先想到的是蘇軾,立刻調蘇軾速離常州回京城為朝奉郎職。

反對變法的人一掌權,便開始全麵廢棄新法。更有甚者,連王安石罷相在家編寫的《字說》都被“焚燒禁讀”,這給王安石以極大的精神打擊。元豐九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的心髒終於停止了跳動,享年66歲。

王安石作為文學家,才華公認;作為政治家,毀譽參半,成了曆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熙寧變法”,他力排眾議,果敢直前,無論老上級(早年宰相文彥博、韓琦曾提拔他)老師(歐陽修)、朋友(司馬光)、同窗(蘇軾)、恩人(韓維、呂公著)隻要對新法有異議,一律“掃地出門”,貶出朝廷。因此,樹敵太多,便有人懷疑了他的人品。

變法之前,王安石被普遍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謀朝篡位”;後來宋徽宗皇上讚不絕口,追封為“舒王”,而到宋欽宗那裏,竟成了北宋“滅亡之魁首”;吳澄頌其為“有至公至正之心”,而朱喜則斥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陸九淵讚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則說“古今第一小人”;到了近代,梁啟超站出來說話,稱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則稱讚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不管怎麼說,做為改革家,他是基本成功的。神宗一世,是他的變法主宰了北宋王朝。不管他中途罷相還是最後罷相定居金陵,他的變法都一直實施著,直到神宗皇帝駕崩。說老天不支持變法,那正好趕上天災人禍。熙寧六至七年(1073—1074年)天連續大旱,好多地方顆粒無收。王安石堅信,“不搞變法,亦是如此。天不會連年旱下去,隻要風調雨順,就會有比變法前更好的年景。”果不然,王安石最後離開相位的第三年元豐初年(1078年)秋,全國大多地方出現了一片豐收景像,這時已閑居金陵的王安石詩興大發,寫詩讚道:“放歌扶杖出前林,遙和豐年擊壤音。曾侍玉階知帝力,曲中時有譽堯心。”

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議論王安石變法患得患失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他的變法所導致的另一個文學碩果豐收現像。要不是他的打擊和排擠,能有蘇軾那麼高的文學成就嗎?能有歐陽修和司馬光晚年的宏篇巨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