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14)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發展中國家並非發展落後,而是管理落後。
另一個管理學家西裏爾·奧唐奈說:管理是第二生產力。
1996年,吉林省長春市在全國率先提出1996年為該市管理年,它們響亮地提出向管理要文明的口號。市委副書記戰月昌一語道破長春市大抓管理的個中奧秘……以開展群眾性、社會化的管理活動為載體,通過強化機關管理、城市管理、經濟管理、社會事業管理,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城市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了經濟效益和企業文化素質,塑造了文明行業形象,做到了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明確性、參與的社會性、工作的一貫性、機製的高效性和指揮的權威性,促進了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
1999年,長春市首批進入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的行列,應該說與該市幾年來大力狠抓城市管理不無關係——
長春是一個背景複雜而又特殊的城市。
18世紀前,長春所在的地域還是人煙稀少的荒原。和美國的西部一樣,那時這片肥沃的黑土地還待字閨中。盡管這裏早有人居住,並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諸如西團山文化來證明當地的智慧,但比起黃河、長江流域來說,它的開發還是遲緩了一些。後來,山東、河北一帶闖關東的農民帶著農耕文化在凍土地上播撒,村落便越來越多。特別是1653年,清朝一度頒布《遼東招民墾例》,由此拉開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和開墾荒原的帷幕。
1791年,負責監督控製哲裏木盟一帶的吉林將軍,向朝廷報告郭爾羅斯前旗漢民種墾情況,進入蒙地的長春漢人已達2330戶,墾荒26.5648萬畝,基於此等狀況,1800年7月8日,清廷應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首次決定借地設治,成立長春廳,設理事通判衙門。據《清實錄》載,鑄給實際印文是吉林長春廳理事通判之關防。
從此,一個雋美秀麗的名字——長春,就在伊通河畔誕生了。長春廳得名於距長春東5公裏的長春堡。長春廳修建時不過是一座小土城,當年的長春廳人口還不足萬人。長春廳的行政管理事通判、巡檢衙門就在這裏管轄漢人的戶籍、訴訟和各種公案。如今,當年的長春廳舊址就在新立城屯南側,已化作一片方形房舍基地模樣,略高於周圍稻田。
1852年,長春廳移建於寬城子。寬城子距長春堡北30裏,是一個較大的居民點。1865年又在此地建城,形成南北街和東西三四道街,共占地8平方公裏。1896年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通過這裏,並在舊城北5公裏處建寬城子車站及俄式住宅區,占地4平方公裏,漸漸為世人所矚目,1905年,日俄戰爭後,這裏成為日俄帝國主義勢力的分界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長驅直入,先在長春開埠行商,又建車站辟鐵路附屬地,繼而全部統治長春。1931年日本侵占全東北,長春被定為滿洲國國都,成為日本在東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長春因了這段曆史便有些繁複迷離起來。
長春市的建設規劃是由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國都建設局共同製定後,最後由關東軍參謀長敲定。因此,長春市初期的發展一直籠罩在居心叵測的目光中。
長春市的規劃建設明顯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特點,並且兼有封建帝製、現代城市理念混雜的複合色彩。長春的行政中心是由偽皇宮及滿洲國的政府機構,即八大部的辦公樓組成,南起安民廣場,北至皇宮,長約1200米,寬約550米。在偌大的範圍內,僅修建了這幾座建築,雖然這些建築盡量龐大偉岸,但仍感形單影隻,它全靠綠地、林帶填充和簇擁,加上有兩個公園映襯,這一帶確實會給人一種帝國威儀和王道政治的意味。盡管皇宮修建未果,新京從未繁盛,但我們的目光穿過半個多世紀去探究當年的長春,仍可以強烈感受到這片地域遊蕩著一個激烈狂野又極具征服欲的靈魂……